MH370消失陆空对话令人揪心

24.03.2015  10:47
  翻译过程中,翻译组的学生把更多精力花在协调、整合工作上,他们时常忙到深夜,靠相互鼓励坚持将报告译完。受访者供图 马航中期报告显示,吉隆坡雷达第一次呼叫MH370。

  对话人物

  纽约理工学院南京校区6名师生,网友接力翻译马航中期调查报告的发起团队。

  对话动机

  今年3月8日,马来西亚航空公司发布英文版事件中期调查报告。次日,纽约理工学院南京校区几名大三、大四的学生决定为中国家属翻译这份报告。遭遇专业术语“拦截”,张巧莹等5名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向网络求援,很快得到300多名网友响应。一场非官方的翻译行动在线上、线下展开接力。

  团队被命名为“马航中期报告翻译接力小组”。当报告的内容一点点呈现出来时,家属感激,网友感动,但外界也传出质疑他们炒作的声音。学生们认为,他们应该用行动来关注MH370,他们更在意翻译能给中国失联者家属和公众带来帮助,也提醒人们不要忘记,飞机还未找到。

  【报告翻译进展】

  报告全文已经翻译完。

  第一部分,主要涉及飞机和整个报告的介绍,机长等机组成员的信息,飞机零部件、黑匣子等飞行日志以及飞机动力部分的介绍。第二部分,属于是陆空通讯,包括MH370消失前后各国空管以及马航公司的相互对话。第三部分,涉及货物清单。第一、第三部分都需要航空领域的专业人员来校对。其中第二部分已对外发布。

  想为失联者家属做点事

  新京报:是什么触动你们要翻译报告?有失联者家属针对英文报告向外界求援的信息?

  翻译组:没有看到家属的求援信息。MH370失联后,马航一直没有给一个明确的答复。事发一年后出了这份全英文报告。媒体上只能看到一些重点内容,但事件的疑点太多。如果我是家属,我一定想探究报告中的每个细节。我们懂英语,想为看不明白报告的家属做点事。

  新京报:你们曾说“翻译前没想太多,就热血的开始了”,是对这件事有把握?

  翻译组:行动起初在学院内发起,全院有600多名学生,我们觉得如果每人翻译一页,584页一两天就能完成。结果加入的有150人,而且没想到报告里有太多涉及航空知识的专业名词和术语。

  新京报:最大的阻力来自于这些专业术语?当时怎么处理?

  翻译组:没错,页数多,人不够。开始我们靠上网找资料,但害怕不准确,超出能力范围的都标红,想着后期整合时向专业人士请教。3月9日晚上7点左右,我们在微博上开个“MH370中期报告翻译接力”的话题,征集愿意帮忙的网友加入。

  “机长、机务、空管人员当校对”

  新京报:向外界“求援”后,网友的反应怎么样?

  翻译组:第一条求助微博发了微信群组的二维码,很快有人私信想帮我们,群组也接连不断有人进来。我们通过群组分配报告页面,再用邮箱把翻译收回来,现在有300多人参与。

  新京报:网友水平不一,怎么保证翻译的质量?

  翻译组:专业术语多,难度系数就会加大,翻译质量起初参差不齐,大家会对同一个专业词询问。我们在网上向航空界专业人士隔空求援,没想到一些机长、飞行员、空管、机务人员、民航局的人员和专门翻译航空知识的网友也进来了,还有掌握马来语、印尼语的人。网友的帮助对翻译推进下去作用巨大。

  新京报:一共有多少名专业领域的网友参与翻译?他们的作用体现在哪里?

  翻译组:大概70位,他们主要负责校对。我们有两个校对组,校对一组主要负责纠正语病、语序等,二组由航空专业领域的人组成,主要对专业术语校对。

  新京报:引入“外援”后,人多了,会给翻译行动带来新的困难吗?

  翻译组:刚开始分配页面后,有些人没给我们发回翻译邮件,翻译难住了很多“外援”,我们又重新分配了一次。“协调”成了后来最耗精力的事。要协调来自美国、新西兰、澳大利亚等国家的人。外援里多了很多“时差党”,大家后来按时间分成两组,白天是国内群主分配翻译任务,晚上则由纽约群主负责,24小时不间断,效率也提高了。

  新京报:当大家的翻译不同时,以什么标准判断哪个翻译更符合原意?

  翻译组:我们靠讨论,拿不定的内容放在群组中讨论,专业人员会翻看专业手册、查资料来斟酌用什么词语更合适,选择一个最令人信服的。

  飞机消失前后陆空对话信息量很大

  新京报:对报告中哪些细节,你们认为是极其重要而必须谨慎对待的?

  翻译组:从报告的完整性看,每一部分都很重要。翻译时,大家常把自己想成失联者的家属,我的亲人就这么消失了,我会想仔细研读报告上的每一个字。群里每天都在讨论专业术语,每一个字、词的意思都非常谨慎。

  新京报:在网上先公布陆空通讯的译文,是出于什么考虑?

  翻译组:报告的179-556页是陆空通讯的完整内容,MH370消失前后的陆空对话信息量很大,家属们非常关注,能最直接地让他们了解到当时飞机与地面到底发生了什么。另外,它的格式统一性和内容也是整个报告中相对最完整的部分,也最容易理解。

  新京报:翻译过程中,哪些信息令你们印象深刻?

  翻译组:MH370消失前后,陆空对话的部分最让我们揪心。那一段很多马来语,我们@了非常多人,才找来翻译(的网友)。原文中吉隆坡、胡志明空管中心和马来西亚航空公司之间的相互对话时,会将翻译者带入当时紧张的寻找情境。很多参加翻译的同学和以前放行过(飞机起飞前执行放行任务的)MH370的网友都对我们说,“每次翻译、校对到那一部分都非常心痛”。

  新京报:现在发布的译文中,有网友指出一些错误,怎么解决?

  翻译组:我们有个纠错邮箱,大家发现问题可以发给我们,有问题的部分会及时纠正。毕竟这是一份非官方的版本。

  “报告缺少一页”

  新京报:报告中缺了第93页,这个疏漏是你们怎么发现的?

  翻译组:整体下载马航584页的报告后,我们分配页码时和网友共同发现没有第93页,后来大家通过分页下载的方式找到了。

  新京报:这页是什么内容?

  翻译组:主要是有关描述新加坡雷达的技术性内容。

  新京报:你们在微博上公布了这个疏漏,有没有引起马航官方的关注?

  翻译组:很多网友转发微博时@了马航的官方微博,没有回音。我们也曾给MH370事件调查组发了邮件,提示其报告少了第93页,很遗憾没得到回复。

  新京报:你们也曾在网上向马航喊话,希望能出一份官方的中文报告?

  翻译组:对,毕竟飞机上有154名中国乘客,报告应该照顾到中国家属的情绪,他们有权知道报告中的每个细节。

  新京报:作为翻译者,你们会发现这个事件对社会人士的触动吗?

  翻译组:对,除家属外,还有很多人关注MH370。这架失联的飞机对航空业的触动也非常大。群组讨论时,从事飞行员、空管行业的网友对MH370的失踪非常关注,他们也想看到这份报告的原貌,也在试图从报告中找到蛛丝马迹。有飞行员在起飞前还在校对专业术语,还有一个飞行员说的话令我们动容,“如果有一天,我的飞机消失了,能有一群人还在找我,会感到非常感激”。

  梳理疑惑 追问马航

  新京报:你们曾让参与网友附上想对家属说的话,怎么会想到这一点?

  翻译组:有学生和网友在发来翻译文件时,自动写上了想说的话,我们觉得挺好,体现对家属的尊重和理解。留言有50多条了,一名正在学习空管的学员留言,以前觉得学那些东西枯燥,除了搞专业能用到,对现实生活没意义,翻译行动令他们帮到人时,觉得很受鼓舞。

  新京报:报告全文翻译出来后对大众来说意味着什么?对你们又有什么收获?

  翻译组:可能会重新引起大众对MH370的关注,会提示大家,MH370还在迷失,很多家属还在等待。

  对我们来说,会越来越多地考虑到肩负的社会责任。这之前,我们不知道或者不认为自己可以改变社会;这之后发现,我们是有能力让这个社会发生一些变化的。

  新京报:从自己翻译到发起求援,再到接力翻译,心态有没有发生改变?

  翻译组:事情由我们发起、组织,最该感谢的是300多个从未谋面的网友。以前觉得网络只是个交流的工具,没想到它能发挥这么大的正能量。过去都只是被动的感受,现在通过自己的能力和行动,实实在在为家属们做了一些事。

  新京报:这次翻译行动结束后,还有其他的计划吗?

  翻译组:译文完全发布后,我们可能会针对报告提出一些问题,梳理出的疑惑会发给马航,这些疑惑可能来自专业领域的翻译人员,也有一些家属一直想追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