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海盐:“文化下派员”让农民成为舞台上的主角
海盐乡镇文艺团队排练
基层文化是民族文化的根源,也是现代文化的基础。而基层文化员人数不足、年龄偏大、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已经成为基层公共文化发展的“拦路虎”。
浙江海盐创造性地提出“文化下派员”制度,聘用文化专职人员下派到基层,为乡镇街道埋下了文化的“种子”。
文化下派员基本都是声乐、舞蹈、美术科班出身的“85后”,他们曾经是学生、老师、戏剧演员,如今成为基层公共文化发展的“基石”。
新诉求催生文化下派员制度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百姓对精神文化生活已不满足于以观众的身份观看演出。
海盐县沈荡镇2014年共有各类村级文艺团队15个,其中排舞队11个,占比高达73%。但是排舞团队却缺少专业人员培训,也没有专门的展示舞台,始终止步于“小打小闹”。
“我们县高度重视文化设施建设,全县综合文化站文化设施不断完善,但是镇、街道综合文化站文化员普遍配置不足,年龄偏大,创新能力不强。”海盐县文广新局局长郁惠祥说,文化专员只延伸到镇一级,村、社区的文化员通常由村干部兼任。
郁惠祥所说的问题在浙江其他地区也有。省文化厅公共文化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有些乡镇专职文化员不足,还存在文化员被“挪作他用”的情况。
从2013年起,海盐开始实施农村文化礼堂建设全覆盖工程,在大力改善硬件设施的同时,一个新的问题也随之产生:由于没有及时跟进配备专职的文化管理人员,各类文化设施和文化活动场所缺乏有效的管理和维护,很难对当地群众形成足够的吸引力。
基层公共文化要发展,这些问题必须解决。海盐给出的“答案”就是文化下派员制度。
“县聘镇用”改变文化专员“挪用”现状
什么是文化下派员制度?郁惠祥将这一制度浓缩成“县聘镇用,镇聘村用”8个字。
海盐县文化馆增加10个事业编制,通过社会招聘聘用10名文化专员,下派至全县9个镇(街道)的文化站,其中一名留在县文化馆作为“机动人员”。镇一级则通过合同制自行招聘文化专员,下派到各个村。
海盐县文广新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县下派到镇的文化专员由县直接负责,镇级层面无法“挪用”;镇下派到村里的文化专员,村里也无法“挪用”。
海盐县在招聘文化下派员时,除明确年龄、学历外,根据农村实际需要,分音乐、舞蹈、戏剧三个专业招考,要求报考者文艺基础好,热爱农村工作。
录取的文化下派员年龄在35周岁以下,统一进行岗前专项培训,此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农村年轻文化专业人才缺失的状况。
文化下派员的薪酬由县承担70%、镇(街道)30%共同承担。海盐出台《文化下派员“双重管理”考核办法》等管理考核文件,明确文化下派员的工作职责和目标任务,下派员的考核结果与年度聘任挂钩。
同时,还规定各镇(街道)每年在县、镇两级补助资金中至少要提取10%作为村(社区)专职文化管理员的考核奖励专项资金,连续2年测评不合格者按合同淘汰。
让群众重拾“文化梦”
文化下派员本身就有专业基础,在经过海盐县文化馆专业老师的指导后,逐渐成为了各乡镇街道的“文化领军人物”。
许油村的文化下派员宋春辉告诉记者,2014年刚下派到许油村时,新建的150平米的文化礼堂主要是会议功能,村里很少组织文化活动。
因为对村里情况并不熟悉,宋春辉找到了村里幼儿园的老师了解情况,通过他们联系到村里的文艺骨干。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宋春辉终于组织起一支由5个文艺骨干组成的排舞队。
在这支排舞队的带领下,许油村的文艺团队终于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15年,许油村自办演出数十场。
除了建设文艺团队之外,宋春辉还帮忙挖掘村里的文化,组织整理许油村的宋氏族谱。
像宋春辉这样的文化下派员,在海盐共有109个。就是他们人,让基层公共文化的繁荣不再遥不可及。
2015年,海盐平均每村开展村级自办演出67场,累计建设村级文艺团队555支,团队成员5915人,各村级文艺团队全年共展开团队活动1300次以上。
“文化下派员制度突破了基层公共文化发展的瓶颈,让公共文化真正地深入到群众身边,这也给浙江基层公共文化建设提供了一个样板。”郁惠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