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派古琴传承人徐君跃:音乐无国界
走进浙派古琴传承人徐君跃的琴行,便能看到墙上、桌上都摆满了他收藏的各种古琴,木质的传统桌椅上是一套精致的茶具,萦绕着茶叶散发的清香,无一不透露着传统的古朴与魅力。
徐君跃出生于古琴世家,祖父、祖母和父亲都是浙派古琴的继承人,一家三代人都致力于古琴的演奏与推广,以及传统文化的弘扬。
徐君跃的古琴演奏承其祖风,音乐醇美、细腻苍劲,风格舒展流畅,声音细腻,抬手拨弄间,古琴醇厚的声音便倾泄而出。
浙派古琴起源于南宋,其发展历经了千年的起起落落,徐君跃的祖父徐白元是新浙派古琴的开创者,被称为“重振浙派第一人”。
徐君跃从小由祖母带大,受她影响也最深,在祖父去世之后,祖母就承担起了传承古琴的责任。“我的祖母是我的第一个老师,她对我的教育不仅仅是琴艺方面,更多的是为人处事方面。”徐君跃回忆。
徐君跃说,从小印象最深的事就是祖母与父亲会邀请很多学生、琴友一起家里弹琴喝茶,颇有古代文人雅士聚会的风范。童年时期的徐君跃几乎是在琴声中长大的,他把古琴当作玩具,边弹边玩,逐渐地有了演奏的信心,就顺理成章地跟着祖母学习,再后来,古琴慢慢融入了生活,传承古琴,成为了一种责任。
这一过程看似简单,但徐君跃在学习过程中依然遇到了许多困难,比如长时间琴艺无法提高、甚至不如以前,比如练习太辛苦太枯燥,比如古琴世家继承人的身份所带来的压力。
在徐君跃低谷的时期,是祖母的陪伴使他重新振作,“祖母在有困难时会一句一句带我,给我讲解难点在哪里,问题在哪里,我印象中她从没对我发过脾气,也不会强迫我,在我克服困难后,她还会给我奖励。”徐君跃说。
“我的祖母和父亲对于古琴的传承与传播都是不遗余力的,琴、琴谱、书籍、唱片都经常送给学生。”如今,徐君跃谨记祖母的教诲,对古琴在国内外的传播与推广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徐氏一家几代人都从事古琴传承的工作,让徐君跃觉得幸运的是,古琴的保护工作得到了政府的支持与重视。
古琴复兴保护时间较早,同时,2003年古琴申请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成功,2008年古琴在奥运会上展示,加之政府的重视与扶持,都为古琴的生存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机会,现在学习古琴的人数非常可观,徐君跃的学生已有上千人,其中有在学院里教培养的专业人才,也有在琴社里学习,学成之后自己带学生、开琴馆的。
此外,徐君跃说:“我们会义务走进学校、各个县市,进行表演、讲座,力争在古琴形式上实现多样化,激发大家的兴趣。我们传统表演形式是独奏、琴箫、琴歌,比较阳春白雪,现在我们会跟大乐队、大合唱、双排键、以及江州鼓乐合作。”
除了国内表演,古琴也代表着中国文化走出了国门。徐君跃的父亲徐匡华早在1982年,就与“江南箫王”宋景濂合作,由中国人民广播电台为他们录制了三首琴箫曲子,后被亚太会议选中,送到联合国,成为国际上广为流传的一首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名曲。
到了徐君跃这一代,随着中国的发展、国家实力的增强,越来越多的外国人对中国以及中国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古琴无疑是中华文化的一张“金名片”。徐君跃现在常年与美国、德国等国家的艺术团体、优秀演奏家合作、交流,举办个人音乐会、小型分享会及古琴讲座。
徐君跃在德国举办个人音乐会时,台下大部分都是国外观众,但却都能随着琴弦弹拨之间理解、体会到乐曲展现出的含义,表情如痴如醉,“音乐无国界,这也是古琴得以流传千年的原因。”徐君跃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