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美术馆积极创新志愿服务体系建设
为贯彻落实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7部门《关于公共文化设施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的实施意见》和国务院《志愿服务条例(草案)》有关精神,打造学雷锋志愿服务优质品牌,去年以来,浙江美术馆在志愿服务体系建设上加大改革创新的力度,细分公共教育人群和传播渠道,动员艺术专业力量,广泛吸引各类志愿者参与文化志愿服务。
创新招募培训思路 加强志愿者队伍分类管理
一是多路招募。在各大院校、社区设立宣传站,广泛动员,因需设组、分组招募、培训上岗,建立了一支由高校学生、企业高管、教师、医生等组成的较为成熟的志愿者队伍。二是量身培训。通过专题讲座、实地参观培训等方式,为志愿者量身打造精品课程,有效提升志愿者的专业素养。三是分类管理。将志愿者按照学术项目类、实习策划类、儿童教育类、宣传推广类、影像制作类和国际项目类划分为6个类别17个小组,志愿者根据自身的专业和特长,认领“题目”,提出实施方案,全面参与到美术馆各项专业工作中去。开馆以来,浙江美术馆共招募志愿者1300多名,参与志愿服务项目1100余个,直接服务观众近10万人次。
馆校合作新渠道 打造青少年美育基地
一是注重馆校合作。29家院校成为2017年度志愿服务合作单位。馆校合作4个月以来,共接待了53所学校的15000多人的预约参观,青少年参观美术馆的人数较过去有明显增加。二是强化定向合作。与浙工大外语学院合作建设英文网站,140位师生志愿者已翻译完成81万余字;与中国美术学院合作创立“艺术共同体”计划,举办多个艺术门类的讲座、工作坊及展映等活动。引导中小学生参与美术体验,鼓励他们在课余时间参与志愿服务。吸引幼童经常性地到美术馆参观学习。
拓展互动新体验 提升公共服务影响力
一是自主策划品牌项目。策划“动画季”“实验场”“设计界”等8大类品牌项目和20多种活动类型。精心打造“艺游乡里——乡村儿童美育计划”志愿服务项目,以文化礼堂、乡村中小学、文化馆为基地,为乡村青少年群体提供艺术教育服务,为非物质文化传承人进行口述访谈和影像建档,截至目前,累计受益群众达62000多人次。二是送展览进校园、社区。“浙江美术馆藏杨可扬藏书票展”分别在绿城育华实验小学和实验中学展出,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制作“我的藏书票”。策划“水的肖像”青少年互动特别计划,分别与杭州五所小学合作,组织百余名儿童进行主题绘画。
区域合作新途径 扩大乡村美育辐射力
一是开发衍生项目。“艺游乡里”系列志愿服务项目已经衍生出“艺术教室”“乡村艺术公开课”“流动美术馆”“流动影像站”等多个志愿项目,截至目前,已在全省10个地市设立了14个“流动美术馆”,初步构建了乡村公益志愿服务项目的基本布局。二是开展县域合作活动。推动“流动美术馆”走入10所乡村文化大礼堂,“儿童绘画心理疗愈项目”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教育和心理辅导,通过绘画来解决青少年的心理成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