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绍兴:助推百年越剧魅力历久弥新

07.07.2016  14:43

  第十四届江浙沪闽经典越剧大展演今年5月至6月在浙江绍兴举办。上海越剧院、福建省芳华越剧团、南京市越剧团、浙江越剧团、杭州越剧院、绍兴小百花越剧团等多家国内知名越剧院团各展技艺,上演《碧玉簪》、《玉蜻蜓》、《五女拜寿》、《西厢记》、《珍珠塔》、《红楼梦》等经典越剧大戏。随着江浙沪闽经典越剧大展演日渐形成品牌,越剧故乡绍兴对推动越剧传承发展、地方戏曲振兴的作用进一步突显。

  110年前的1906年3月27日,绍兴嵊州市甘霖镇东王村香火堂前,几名唱书艺人借用4只稻桶垫底,铺上门板,演出《十件头》、《双金花》,这是越剧首次登台试演。110年后,钱惠丽、吴凤花、李敏、方亚芬、萧雅、王志萍、徐铭、吴素英、王滨梅、陈晓红、华渭强、黄慧等越剧名角汇聚绍兴参加本届展演。斗转星移,百年越剧的魅力与韵味历久弥新。

  “林妹妹”回家了!本届展演开幕当天,“千里共婵娟”全明星版王(文娟)派越剧专场这场年度大戏一票难求。“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温婉流畅的王派唱腔响起,年轻观众也兴致渐浓吟唱起来,不少老年观众忍不住潸然落泪。当晚演出的几场折子戏是王文娟在上世纪50年代越剧全盛时期的佳作,演出致敬越剧经典和多彩艺术人生,已经10年未登台的90岁嵊州籍越剧名家王文娟不禁感慨万千,泪眼婆娑。

  2003年问世以来,江浙沪闽经典越剧大展演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年度越剧盛典。据统计,迄今14届展演共演出近500场,观众超过48万人次,参与相关活动逾百万人次,对繁荣与发展越剧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30年代中期,越剧进入大上海后,袁雪芬率先倡导越剧改革,越剧进入向综合艺术方向发展的新时期,越剧舞台上涌现出“越剧十姐妹”等一批优秀演员,唱红了一部部脍炙人口的优秀剧目。后来,越剧发展几经起伏,到上世纪90年代,受文化市场多元化发展冲击影响,越剧市场日渐式微。

  “越剧在城市并不是没有市场,而是缺少市场培育。”绍兴市演出有限公司董事长裘建平说,比如,“千里共婵娟”全明星版王派越剧专场开票没多久就售罄。“越剧大展演不用政府埋单,前几年可能还得依靠企业赞助,如今依靠票房基本可以维持运营。”绍兴市文广局负责人说,越剧发展光靠政府扶持不行,只有在市场中站稳脚跟,才能迸发出更旺盛的生命力。

  据了解,今年3月起,明星版越剧《钗头凤》、《梁祝》开始全国巡演,截至7月,两台大戏将完成86场巡演,相继亮相全国50多个城市。裘建平说,目前巡演已经完成1/3,基本上每到一地,戏迷蜂拥而至,一票难求。“尤其是深圳,年轻观众近一半,两场演出通过市场化运作收获30多万元的票房。

  如今,在国家重视和支持下,戏曲迎来发展的春天,越剧如何更好地传承发展迎接新一个百年值得深入思考和探索实践。对此,王文娟说:“越剧有很多经典保留剧目,是一代代人经过传承积累下来的。应该把剧目通过排练整理记录下来,给我们的后辈留一些资料参考。”绍兴市文联党组书记何俊杰表示,戏剧发展回暖的今天应做好两篇文章,一是传承,二是发展,“要推出一批好演员、好剧本、好作品和好剧院、好联盟,让越剧成为绍兴一个大写的文化符号,体现绍兴的文化担当。

  据了解,嵊州市和绍兴所属柯桥区不断加大支持越剧发展工作力度。嵊州市多年来坚持越剧优先发展理念,在政策扶持和资金投入方面下足功夫,全面实施越剧人才集聚、越剧精品培育、越剧教育建设、越剧演唱普及、越剧之乡推介和演出产业提升六大工程;去年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越剧事业传承与发展的实施意见》,在原有扶持政策不变的基础上,每年再安排500万元越剧发展专项资金。柯桥区每年安排一两百万专项资金用于小百花越剧艺术传习中心优秀剧目创排,该传习中心形成了五代同台的表演格局,并通过建立校园越剧教育基地、送戏下乡、周末剧场等方式,对越剧推广和传承发挥着越来越显著的助推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