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29.12.2014  17:09

  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今年8月,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指导意见》(国发〔2014〕26号),文件中明确指出,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是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促进经济稳定增长的重大措施。如何在新常态下进一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提升和进步,是浙江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促进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之一。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相关概念 

  生产性服务业是与制造业息息相关的,对整个经济的结构、效益、质量都有着巨大影响的多个服务业门类的集合体,早在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朗宁和辛格曼对服务业进行分类时就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由于研究的背景和侧重点的不同,国内外理论界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界定并不一致,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内涵基本达成共识,即生产性服务业是指市场化的非最终消费服务,是直接或间接为生产过程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它贯穿于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 

  生产性服务业除了具有服务业的一般特点以外,还具有中间投入性、产业关联性、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高度密集性、集聚性等显著特征,可以全方面地支撑制造业的各个环节,改善产业结构,实现国民经济的良性循环,提高交易效率、降低交易成本,还可以促进城市的集散、服务和创新等功能的发挥。长远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必将逐渐取代制造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和创新源泉,并在提供就业、提高劳动生产率、提升产业竞争力等方面发挥关键作用,将继农业、制造业之后成为现代经济发展的核心推动力。 

  综合考虑生产性服务业的涵义及特征,我们将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批发业(批发和零售业中去除零售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1]六个行业作为本文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范畴。 

  二、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经济经历了一个由逐步积累到飞速发展的过程,经济总量迅速扩大,经济结构逐渐完善。2013年,全省生产总值3.76[2]万亿元,人均生产总值6.85万元,其中第二产业增加值占49.1%,服务业增加值占46.1%。现阶段,浙江经济已达到中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经济总量不断增长、经济结构不断成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不断扩大。 2005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2620亿元,之后每年都以较高的速度快速增长,2009年增至5237亿元,2012年已增加到8256亿元,不考虑价格因素七年共增长215.1%,平均每年增长17.8%(详见图1)。 

图1    2005-2012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亿元)及其占GDP的比重(%)

     

     

  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也不断提高。2005年仅为19.5%,之后一直保持上升态势,特别在2005年到2008年这段时间内,平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其后增幅略有下降,2008年到2012年平均每年提高0.3个百分点左右。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23.8%,较2005年提高4.3个百分点,七年平均每年提高0.6个百分点(详见图1)。 

   2 .生产性服务业结构日渐完善 生产性服务业所含各行业中,金融业所占比重最大。2005年,金融业增加值为686亿元,还次于批发业,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为26.2%;2012年,金融业增加值为2762亿元,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达到33.5%,所占比重也一举跃居各行业首位。金融业、批发业之后,按增加值规模大小依次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探业。 

  一般地,我们将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及批发业两个行业划分为传统服务业,而将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金融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这四个行业划分到新兴服务业门类之中。传统服务业在国民经济运行中起着基础、基石的作用,但新兴服务业在其创新性、运行效率等多方面都比传统服务业有着更大的优势,与其它产业的联系更为紧密,对现代经济的推动作用巨大。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中,新兴服务业比例在逐年上升,2005年新兴服务业占生产性服务业比重为51.2%,之后逐年上升,2012年比重为56.7%,上升5.5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8个百分点(详见图2)。 

图2  2005-2012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中新兴产业所占比重(%)

 

     

   3 .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不断增加。 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不断壮大,其从业人员数量也在不断增加,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数量的比例也在不断增加。2005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年末从业人员为429[3]万人,2009年为522万人,至2012年已增加到561万人,共增加131.4万人,每年平均增加18.8万人。六个行业中,批发业从业人员数量始终位居首位,2005年和2012年分别为218.8万人和232.7万人,分别占当年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51%和41.5%,比重则在逐年下降。七年合计,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的从业人员增加量最多,2012年较2005年增加46.5万人,平均每年增加6.6万人(详见表1)。 

表1  2005-2012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及其内部行业从业人数(万人)

行业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生产性服务业

429.4

437.5

504.7

493.3

522.2

533.0

554.6

560.9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125.2

129.3

134.0

139.8

143.7

145.5

145.6

143.4

批发业

218.8

206.6

220.1

217.9

221.2

231.4

233.7

232.7

信息传输和计算机服务业

22.6

25.4

65.1

57.6

59.8

46.7

43.5

39.3

金融业

19.1

20.3

22.4

27.4

29.6

30.4

32.2

38.7

租赁与商务服务业

33.1

42.0

47.7

35.6

49.1

58.3

75.7

79.6

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

10.6

13.9

15.5

15.0

18.9

20.8

23.9

27.1

 

      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也在不断上升。2005年,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总量的比重为13.8%,之后总体逐年上升,2009年比重为14.5%,2012年为15.2%,七年共上升1.4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上升0.2个百分点(详见图3)。 

图3  2005-2012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

 

    4. 生产性服务业与工业联系紧密。 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尤其是工业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是推动第二产业转型升级的原动力之一,对我国第二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有着重要的支撑、推动作用。生产性服务业为产品的整个生产、营销环节增添了全新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往往是独立于产品制造流程之外的,如市场调研、产品设计、品牌营销和金融服务等等,这些内容进一步拓展了商品生产营销链条,使得现代企业对竞争优势的获取不再局限于制造环节,技术、管理和信息等生产性服务活动越来越具有战略意义。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成为企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活动,并为企业和社会带来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最终起到促进经济高质量、持续性增长的重要作用。 

  浙江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的联系尤为紧密,2005-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与第二产业增加值的相关系数为0.9987,比生产性服务业与服务业增加值的相关系数0.9980还要高,这说明生产性服务业与第二产业间的相互作用较生产性服务业与服务业之间的相互作用力还要强,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特征 

  现阶段,浙江省委省政府越来越重视各类新兴产业的发展,大力推动工业企业分离发展服务业,得益于此,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速度很快,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与第二产业的联系愈加紧密,但与国内发达省市相比并不占优势,与发达国家相比更为落后,生产性服务业如何更深层次的发展仍需我们进一步研究。 

   1. 产出效率高于其他产业并且优势逐步扩大。 2005年,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比为6.1万元/人,而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的产出比分别为5.1和5.7万元/人,前者比后两者分别高1和0.4万元/人;到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比为14.7万元/人,分别比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的产出效率高5.5和2.5万元/人。不考虑价格因素,2012年,生产性服务业产出效率较2005年增长1.4倍,而第二产业和服务业的产出效率仅分别增长79.6%和1.1倍,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出效率优势在逐渐扩大(详见图4)。 

图4    2005-2012年浙江生产性服务业等行业人均从业人员增加值(万元/人)

 

      

   2 .极大地促进第二产业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检验这一论点,我们令第二产业增加值为因变量Y,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为自变量X,设Y=αX+γ,使用2005年到2012年共8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为Y=1.78X+2774.59,即α=1.78,γ=2774.59。部分回归统计值分别为SE α =0.037,SE γ =206.082,se Y =198.511,R 2 =0.997,F=2358.5,d f =6。R 2 等于0.997表明此方程的设定合理,样本回归线对样本值的拟合优度较高,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对第二产业增加值变化的解释力较强。本回归分析只有一个自变量,查F分布(0.05)百分位数表可知F值符合检验标准,此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意义。由此方程可发现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每提高1元,第二产业增加值可以提高1.78元,前者对后者有较高的影响力。 

  为进一步区分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和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影响,我们仍令第二产业增加值为因变量Y,而将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拆分为两块,即传统生产性服务业X 1 和新兴生产性服务业X 2 ,设Y=αX 1 +βX 2 +γ,使用2005年到2012年共8年的数据进行回归分析。 

  结果为Y=0.92X 1 +3.02X 2 +2350.71,即α=0.92,β=3.02,γ=2774.59。 

  部分回归统计值分别为SE α =1.131,SE β =1.641,SE γ =598.948,se Y =205.957,R 2 =0.997,F=1095.8,d f =5。R 2 等于0.997表明此方程的设定合理,样本回归线对样本值的拟合优度较高,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力较强,由F分布(0.05)百分位数表可知F值符合检验标准,此回归方程具有显著性意义。另外,由于样本量较少、忽略了自变量因素,本模型的部分参数不能完全通过检验(α=0.05),这个问题将在以后的研究中着力解决。 

  对模型进行分析, 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每增加1元可提高第二产业增加值3.02元,而传统生产性服务业只能提高0.92元, 前者是后者的3倍多,新兴生产性服务业对第二产业的发展有更大的促进作用。 

   3 .与国内发达省市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 2005-2012年,浙江、江苏、广东、山东、北京和上海六个发达省市中,浙江生产性服务业总量最小,与上海相差不大,与其他省市相比都有一定的差距。广东生产性服务业规模一直位居六省市前列,2005年增加值为4686亿元,比浙江多2066亿元;2012年为13572.1亿元,比浙江多5316亿元,差距呈不断扩大趋势(详见表2)。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中提升,浙江在上述六省市中处于中间位置,2005年比山东高4.9个百分点,位居六省市的第五位;2008年上升到第四位,比山东、江苏两省分别高6.3个百分点、0.1个百分点;2012年与广东并列第三位(详见图5)。 

表2  2005-2012年部分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亿元)

地区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浙江

2620.1

3209.7

4012.5

4822.8

5237.4

6448.3

7728.2

8256.2

上海

2908.9

3384.5

4323.7

5191.2

5780.1

6757.6

7834.5

8600.1

北京

3050.1

3658.6

4675.8

5579.1

5909.2

7069.8

8536.4

9304.4

山东

2689.0

3316.3

4023.4

5002.6

5562.5

6991.8

8564.5

9854.3

江苏

3711.1

4134.8

5457.2

6948.4

7819.5

9677.9

11250.3

12656.6

广东

4686.4

5687.5

7277.6

8584.4

9061.7

10439.0

12191.6

13572.1

    

图5    2005、2008、2010年部分省市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占GDP的比重(%)

 

     

   4.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差距较大。 上世纪80 年代起,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生产性服务业已经开始高速增长,到今天已经成为国民经济中的支柱产业,部分发展中国家也先行一步,生产性服务业也实现了快速增长。当今社会,生产性服务业已成为世界各地代表性大都市的经济主导力量,是大都市经济支配力量产生的基础,这是因为有着高度发达的生产性服务业,这些大都市才能够有着辐射和影响整个世界经济的能力。同时,生产性服务业也是大都市产业发展的重点和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在创造就业机会及促进经济增长方面,起到了领头羊的作用。 

  数据显示,美国生产性服务业[4]的产值从1990年的2.7万亿美元增长到2011年的7.75万亿美元,占GDP的比重从46.9%上升到51.4%;2004年,日本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36.7%;1983年到2001年,香港生产性服务业的比重由32.5%上升到43.9%,提高11.4个百分点,到2006年,香港生产性服务业占GDP比重已高达53.8%,成为香港经济无可替代的支柱产业;加拿大1998年的生产性服务业产值是1961年的3.3倍,占服务业产值的54%。 

  与这些国家和地区相比,我省的生产性服务业无论是在总量还是在结构上都需要长时间、大踏步的发展。 

  四、进一步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建议 

  浙江生产性服务业己经有了长足的发展,对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增长有着重要意义。我们要充分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强大促进作用,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将生产性服务业重视起来,多方面、多视角地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进一步发展。 

   1 .加强顶层设计。 应积极贯彻落实国发〔2014〕26号)文件精神,一是要认识到生产性服务业的重要作用,要加强宣传、学习力度,着力于政策落实,让各级政府、企业界意识到生产性服务业的意义和其中所包含的巨大商机;二是要结合浙江经济发展现状,细化生产性服务业的具体行业范围,摸清我省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状况,在此基础上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关的产业发展、扶持政策;三是要深入发掘我省生产性服务业的优势所在,把握产业发展脉络,扬长避短、重点突破,力争在某些领域抢占发展先机。 

   2 .增强保障力度。 除在政策层面要加以明确外,还应在具体措施上加大功夫。首先,用地方面。在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的前提下,对生产性服务业项目建设用地优先安排,在土地价格上给予优惠。第二,融资方面。建立民营企业互保联保机制,完善为民营经济服务的信用担保机构和风险投资基金,扩大融资渠道,帮助大型民营企业在资本市场筹资融资。第三,税收方面。通过税收调整,降低生产性服务业的税负水平,加强财政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资金支持,把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向生产性服务业领域倾斜,对生产性服务业重点项目加大贴息或补助力度。 

   3 .强化产业关联。 制造业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基础和支撑,为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创造需求空间;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提高专业化水平的关键,有利于降低中间服务成本,提升产品和企业竞争力。浙江省应立足于发挥现有产业优势,更新发展理念,积极主动地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新变化,努力形成生产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联动发展的新格局。要继续大力推动“主辅分离”措施,推进企业内置服务市场化、社会化,降低运营成本。具体地,要引导推动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逐步将发展重点集中于技术研发、市场拓展和品牌运作等方面,将核心生产性服务环节剥离为独立的企业,以核心竞争优势融合配套企业的服务供给能力,实现二、三产业的融合与“无缝链接”。 

   4 .优化产业布局。 要大力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式发展,促进社会服务网络的形成,以做到资源共享、服务贡献、规模经济,进一步拓展服务经济空间、降低交易成本,形成外部经济。我们要综合考虑城市建设、交通、居住,环境以及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立足于自身的区位优势和特色,科学布局不同功能的生产性服务业。通过规划布局、政策引导和必要的财政支持等形式,形成特定服务行业、服务企业的集聚式发展格局。要在大力建设浙江省服务业集聚示范区的基础上,加强生产性服务集聚区的建设,促进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规模的不断扩大,尽早、尽快发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发展后的规模经济效应和范围经济效应。 

   5 降低准入门槛。 生产性服务行业市场准入门槛过高等问题比较严重,竞争机制的引入是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畅的关键,除了少数关系国家安全和有特殊要求的行业需要有严格的进入限制外,其他生产性服务行业原则上都应放开,并废除不同所有制类型企业的差别待遇。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推进服务业的资源配置主体由政府转向市场,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鼓励非国有经济在更广泛的领域参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逐步形成公开透明、管理规范和全行业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降低生产性服务行业准入门槛还可以与其他改革措施结合起来,特别是与企事业单位的改革结合起来,以进一步削弱阻碍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体制障碍。 

 

  

 

  [1] 考虑到历史资料的可比性,本文均采用200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 

  [2] 本文所使用的绝对数据均为当年价,相对数据均为可比价(额外注明的除外)。 

  [3] 批发业从业人员是根据城镇批发业与零售业从业人员的比例推导而来。 

  [4] 发达国家和地区与本文的生产性服务业统计范畴并不完全一致,不能用于定量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