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特色小镇走笔:激发文化力量,怎么做
每一处经济的绿色发展,都离不开文化理念的引领;每一个产业的持续增长,都必然有文化特色的内核;每一个企业的自觉自信,都源自文化信念的支撑。
浙江省在建设特色小镇过程中,深谙这个道理。
独特的山水资源、深厚的历史人文,决定了浙江“百镇不同面,镇镇有特色”的发展格局。
以文化强特色,以文化调结构,以文化惠民生,以文化稳增长。浙江的特色小镇建设,正在走一条文化传承和创新之路。
有山有水有韵
闲心对绿水,清净两无尘。在距离丽水市区仅23公里的古堰画乡,自然风光与艺术氛围交融,瓯江帆影,远山如黛。
这里,是世界灌溉工程遗产通济堰的所在地,也是丽水巴比松画派的发源地,吸引着众多画家、摄影家慕名而来。
记者走访时,偶遇中国艺术创作院副院长、当代水墨艺术家桑火尧。他对这里十分喜爱:“我真想住下来好好写生。因为它很原生态,千万别去破坏它。”
建设特色小镇后,丽水尤其注重对环境的保护和产业的培育。
“要告诉农民,我们有好东西,要借助文化人的创意卖出好价钱。现代旅游的一大特色就是生活,要把生活方式做成产品,培育成产业。”丽水市委常委、莲都区委书记葛学斌说,农村不能是城市的翻版,要进行供给侧改革,满足消费转型升级。
在古堰画乡,农家乐并不意味着“脏乱差”。在政府政策的支持下,在新兴技术的助力下,旅游产业、文化创意产业相继植入。中高端民宿成为农民致富、市民欢迎的产品,人们共享着城市的品质,乡村的环境。
越来越多的人愿意在小镇留下来创业和生活。
古堰画乡的一座古旧民宅里,浓郁的辣椒酱香吸引着游客。23岁的朱森操大学学习工程测绘专业,去年毕业后却选择回到家乡丽水,投身于“倪老腌”纯手工辣椒酱创业型小店,目前网购返客率达30%。“互联网+古宅”,小而美的经营形态让传统手艺满足了更多人的乡土情结。古堰画乡也逐渐成为“产、城、人、文”有机结合的重要平台。
特色小镇,正在成为破解浙江城乡二元结构、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抓手。
有根有魂有脉
世界青瓷看龙泉,龙泉青瓷在上垟。质如玉、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龙泉青瓷是迄今为止全球唯一入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陶瓷类项目,上垟老瓷厂也成为有根有魂、叙述青瓷故事的“活化石”。对龙泉来说,让青瓷这一中国传统文化产品走出小镇、走向世界是自始至终的梦想。而今,“浙江省特色小镇规划”为龙泉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龙泉市委书记王小荣告诉记者,去年12月,龙泉市政府引进外部资源,与上海道铭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成功签订了总投资额达30亿元的“中国青瓷小镇开发项目”合作协议,打造“特而强”“聚而合”“精而美”的青瓷产业。吸引了4位重量级工艺大师入驻,设立了46个创作工作室,开办青瓷学院,培养人才,改善工艺。尤其注重提升产品日用性、设计符合现代人审美青瓷产品,构筑起产业创新的高地。
山有木兮木有香,心醉根兮根难忘。在开化县,根雕历史可以追溯至唐朝。根雕艺术家、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徐谷青30年前就在开化林山乡学艺,他历时十年雕刻完成的“五百罗汉”惟妙惟肖,使根雕艺术和佛教文化相得益彰。在他看来,目前全国各地根雕小作坊过于分散,亟须整合起来,形成产业集聚优势。
为此,开化县致力于挖掘自身的历史文化传统,以根雕文化产业为核心,依托世界唯一的根雕文化主题公园——国家5A级景区根宫佛国,打造根雕产业与休闲旅游、国学文化、传统技艺、电子商务融合发展的根缘小镇。目前,全县共有各类根雕企业30余家,年产根雕作品30多万件。
有梦逐梦圆梦
“要让‘产业’向‘产业服务业’转变”,这是小镇企业家的梦想。在龙游,年年红家具(国际)集团董事长金樟溪正在谋划一项大工程。
敦厚温和、言语不多、白手起家的金樟溪,经历20年的创业打拼,已将年年红做成全国最大的红木家具生产企业。“一个单纯的家具企业,也许5年、10年,生存没问题,但以后呢?”这位文化浙商,更希望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保护资源环境、反哺社会。
默默耕耘,执着逐梦。金樟溪计划投资70多亿元,开发建设总规划面积5200余亩的红木小镇。建成后,将聚集一大批红木生产企业,形成融艺术观赏、文化研究、工艺制作于一体的大型文化旅游产业园和红木家具生产基地。
红木家具国学文化体验区,是红木小镇的轴心所在,以儒家“家和国兴”为核心,弘扬“尊儒重孝”的传统文化。大殿之上,奉鲁班为三尊之一,刻“以器载道”,也传达了金樟溪的企业信念。
“建设特色小镇,是浙江省产业转型升级系列组合拳的其中一招。”浙江省委书记夏宝龙说,要补齐空间资源的短板、有效供给的短板、创业创新的短板。通过激活文化力量,推动历史经典产业焕发青春、再创优势;通过特色小镇建设,共建共享更多的成功文化企业;通过特色小镇建设,统筹城乡发展,让百姓体验更多的获得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