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酷暑天如何防热射
本报杭州8月3日讯 通讯员 王孙雷 宋黎胜 徐尤佳 记者 董颖 “这天气真是要热死人了!”最近一周,这句话变成了人们打招呼的新用语,我省38℃、39℃的高温天气是家常便饭,大有刷新记录之势。而伴随着这样的酷暑天气,真的有人被“热死了”,原因就是“热射病”。
今天,记者从兰溪市人民医院急诊科了解到,一名男性患者死于热射病。患者是一名工地工人,送院前,他正在室外高温的工地上施工。被发现时,已经出现呼吸衰竭的症状,医生虽然立即通过冰盐水、冰袋对其进行降温,并全力抢救了一个多小时,但最终仍然回天乏术。就在上周末,杭州市中医院也有一名50多岁的患者死于这种病,杭州市一医院目前也收治了两名热射病人。另外,早在今年6月底,省人民医院也收治了今年杭州的第一例热射病人。
省人民医院急诊科副主任张美奇告诉记者,热射病是一种可以致命的疾病,病死率高,是重症中暑中最严重的一种类型,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高湿的天气。因高温引起人体体温调节功能障碍,体内热量过度蓄积,典型表现为高热、意识障碍、无汗。年轻人以劳力性热射病多见,多在高温、湿度大和无风天气进行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时发病。病死率介于20%至70%,50岁以上患者可高达80%,体温升高程度及持续时间与病死率直接相关。
张美奇提醒:“酷暑下预防热射病十分重要,应尽量避免在高温下、通风不良处进行强体力劳动,避免穿不透气的衣服劳动,应进食含盐饮料以不断补充水和电解质。当高温下作业无法避免时,需改善劳动条件,加强防护措施,尽可能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盐分。有易患倾向者应避免从事高温下工作。”
另外,如果一旦出现热射病的早期症状,应及时撤离高温现场。一旦出现大汗淋漓、神志恍惚,要注意降温,包括凉水擦浴,冰袋放置于头部、腋窝、腹股沟等处,或电扇吹风加快散热。如患者高温下出现昏迷,应马上送医院进行治疗,千万不要以为是普通中暑而小视,耽误抢救时机。
杭州市中医院急诊科主治医生卢军锋告诉记者,自入伏以来,因中暑而导致热衰竭、昏迷等的患者,急诊室每天都会接收20余例,“有轻度中暑症状的患者就更多了,主要还是以户外工作者为主,与往年酷暑季节比起来,这个情况今年要明显得多。”
“从中医上说,中暑可分为两类:阳暑和阴暑,我们日常所说的中暑其实是指阳暑,这种中暑多是因高温引起的,热射病就是典型的阳暑。阴暑主要是因纳凉不当造成寒湿之气侵入而造成的。”卢军锋说,平日行动不便、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尤其要注意这种“高温病”。
那么一旦发生中暑等“高温病”时,应该如何使用相关药物,如目前在市面上常见的人丹、藿香正气水、十滴水等品种?专家分析认为,从这些药物的成分来看,针对中暑情况不能一概而论的,而是要根据阴暑及阳暑的不同诱因,有针对性地使用。例如藿香正气水和十滴水,都含有一些性温的成分,便以治疗阴暑为主。而对于中暑引起的胸闷、胃胀,吃人丹效果就很好。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藿香正气水含有酒精,除了可能引起过敏之外,服用之后切记不要开车,司机可以选择不含酒精的藿香正气胶囊。
针对患者可能因服药不当而造成的疗效较缓现象,张美奇也给出了建议:“服用这些防暑药物的时候,饮食要清淡,忌吃生冷,忌饱餐,建议少吃多餐。”同时张美奇还提醒市民,热射病还是以预防为主,最重要的是要做到尽量避免高温暴晒。其次,要适当饮用盐开水,合理补充水分,并避免长时间大负荷的工作量。
话说回来,最容易发生热射病的群体中,长期暴露在高温环境下的工作者,如建筑工人、电缆工人及封闭车间工作人员,需要全社会的高度关心。
对于他们,需要严格按照防暑降温的相关规定,根据当天温度调整有关劳动者的工作时间。日最高气温达到40℃以上,停止室外露天作业;37℃至40℃,室外露天作业累计不得超过6小时,气温最高时段3小时内休工;35℃至37℃,室外露天作业要以换班轮休等方式缩短连续作业时间……如杭州市为城区的停车收费员安排换班、轮休,高温时段休息,公共泊位大中午可以“稍息”等,这些,都应该持续下去并进一步扩大被保护群体的范围,全社会共同关心,才是一个“有温度”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