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打造科技大市场探索科技转化之路
近年来,浙江搭建网上技术市场,探索科技成果转化途径取得成效,但网络平台长期存在需求双方信息不对称不透明、中介机构短缺等问题,仍然制约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8日,浙江省科技大市场开业,以实体市场作为线上市场的延伸,尝试进一步打通科技转化之路。
“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
浙江网上技术市场以企业需求拉动技术供给,以买方市场带动卖方市场,经过十余年建设,为需求双方搭建起科技资源统筹平台,成为企业淘技术的科技“淘宝网”。
截止目前,网上技术市场累计发布技术难题7.06万项,科技成果15.69万项,成交并签约项目3.2万项、金额达到 295亿元,在线企业近10万家,高校、科研机构3万多家,中介机构1万家,网站访问人数近1300万人次,已成为全国访问量最大的技术市场。
但多年来,信息不透明、中介机构缺乏等问题仍然困扰需、求双方。浙江省科技厅成果处处长马锦跃表示,由于科技成果、技术商品的特性,仅依靠网上平台,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对接仍是“隔了一层窗户纸”。
“科技成果、技术商品的保密要求高,介于法律法规缺失、信息安全保障措施不到位等原因,技术人员在介绍中往往只能够点到为止,在交易中出现‘说也不是,不说也不是’的尴尬局面。” 马锦跃说。
此外,浙江企业以中小企业为主,对市场、产品有敏锐眼光,但缺少对科技成果的鉴别能力,科技市场也缺少专业中介对科研成果进行担保、分析和推介。
在采访中,很多企业代表认为以数据和实验报告为主的科研成果看起来“太抽象”,一些需要先期投资进行中试的技术成果也让企业犯难。“企业自然希望投入能有所回报,如果一项科技成果不能提供投入预测、市场回报预期等信息,对企业而言就缺少吸引力。”一名企业负责人表示。
科技大市场打通线上线下
浙江科技大市场是网上技术市场的线下实体延伸,是一个可以让卖方进行成果演示、买方进行实体感受的固定场所,由7家单位、公司共同投资组建的浙江伍一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进行市场化管理运作。
浙江省科技厅副厅长王宏理表示,网上科技市场是个信息平台,但完成交易还需固定场所。经过十余年探索,浙江科技部门认为科技成果交易相对复杂,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要与人才、资本等其他创新要素进行组合,买卖双方都还需更多的交流和共享。
“科研人员不会把最核心的技术放在网上,企业也没法把技术难题和盘托出,如果买卖双方有地方能够面对面地进行接触、询价,有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这个问题就容易解决了。”王宏理说。
同时,33家包括技术转移类、咨询服务类、投融资类的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在8日入驻科技大市场。这些中介机构在为企业、高校、院所间的技术交易提供服务之余,也将参与到对技术交易成果的评估和再加工中。
据了解,浙江省同时正在探索中介组织按交易实绩激励性补贴的机制,计划到2017年新培育重点技术中介服务机构1200家,培养具有专业知识的技术经纪人5000名,加快完善科技中介服务体系,令中介机构成为成果与企业之间的红娘,避免“擦肩而过”、“相逢不相识”的情况发生。
资源配置让市场说话
浙江省科技厅厅长周国辉表示,浙江科技大市场将建立市场化运行机制,企业和科研院所都应学会在市场中“自我造血”,注重差异化发展,减少对政府部门的依赖。
企业根据需求购买成果,科研院所可从中看到行业的真实需求和科学技术的市场价值。中介机构也将探索独立运行机制,除保留少量由政府资助的面向社会提供公共服务的非营利机构外,绝大多数科技中介机构要以民间投资为主,鼓励建立公司制、合伙制等企业运行机制。
“政府资源配置要讲究平等。凡是合乎条件的,都应该一视同仁、鼓励竞争,政府应逐步退出直接参与市场行为。”王宏理说。
在浙江科技大市场开业同期,浙江省引入科技报告制度并令其与网上技术市场和科技大市场对接。目前已有2000余项国家、省级财政支持的科研项目提交了科技报告,向企业和社会公开技术内容以及实施情况。
王宏理介绍说,科技报告制度将有利于提高科技投入的使用绩效,推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促进科技资源共享。“买成果解决眼前的难题,关注技术发展则着眼将来。企业可以通过科技报告公布的研究进展和结果从源头找技术、从实验室找项目,而科研项目越得到企业认可、投资,转化的速度就会越快。”王宏理说。
浙江通过多种改革措施,力促院企、校企合作前移,帮助人才、技术紧缺的企业找到引才引智的通路。周国辉表示,打通科技与产业之间的通道,市场应该成为资源配置的决定性力量,科技部门则应做一个合格的“店小二”,“把各种人才、各种创新要素聚集到店里,让人才吃好喝好,心情舒畅,有使不完的劲儿去搞创新。”
(来源:华夏经纬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