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浙东唐诗之路” 浙江新昌开拓文旅新路径

03.09.2018  14:13

  七分化作月光,三分啸成剑气,绣口一吐便是半个盛唐。

  诗仙李白在其名篇《梦游天姥吟留别》提及的“天姥连天向天横”,便是指天姥山,其主峰现位于浙江省新昌县境内。而以天姥山为代表的浙东山水,成为唐代诗人向往的精神家园。450多位诗人在这里流连忘返,留下1500多首唐诗,成为中国诗歌史上的奇景。

  浙东唐诗之路是一条自钱塘江经过绍兴,而后经浙东运河、曹娥江至剡溪再达新昌,直至台州天台以及温州的诗意之路。早在1991年的唐代文学学术研讨会上,学者竺岳兵就提出了“浙东唐诗之路”的概念,1993年8月,经中国唐代文学学会多次论证而正式得以命名。此后,经过学者们不断研究,已产生丰硕学术成果,“浙东唐诗之路”的内涵和外延日臻成熟和完善。

  新昌,则是浙东唐诗之路的精华地段,素有“一座天姥山,半部全唐诗”之称。“魏晋高风远,南朝圣迹南朝寺;盛唐翰墨香,一路风光一路诗。”镌刻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大佛寺”门廊上的这副对联,是对新昌人文风情的经典描述。

  如今,新昌县推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打造“唐诗之路体验区、佛教之旅感受区、茶道之源品味区”,真正体现“魏晋高风远,南朝圣迹南朝寺;盛唐翰墨香,一路风光一路诗”的情景。

  “2018年的浙江省政府工作报告让新昌快马加鞭全力打造‘浙东唐诗之路’,我们要在尊重历史真实的基础上,融入现代理念和旅游元素,规划与保护同步进行。”新昌县委书记、新昌县浙东唐诗之路精华地建设领导小组组长邵全卯告诉记者,挖掘人文底蕴、发展文化旅游,打造全域旅游就是要把唐诗文化打造好、挖掘好,最终打造真正有历史文化内涵的旅游目的地。

  据介绍,近年来,慕名来到新昌的中外游客逐年增多。新昌县旅游总收入从2012年的59.12亿元增加到2017年的120.87亿元,5年增长超一倍。

  新昌县境内的班竹村恰位于天姥山脚下,被称为“天姥门户”。

  谢公古道穿村而过。该道路最先为晋朝诗人谢灵运开拓,长约1000米,宽2米左右,由鹅卵石铺成,饱经沧桑,是“唐诗之路”的最精华地段之一,历史上有名的“班竹铺”就设于此。据记载,明代著名旅游家徐霞客、清代诗人袁枚、现代文学家郁达夫等名人雅士或在班竹投宿,或在班竹驻足。

  2014年,班竹村决定依托良好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深厚的唐诗文化底蕴,打造“唐诗庭院”、发展美丽经济,村里建起了“唐诗之路”文化墙,写上了和斑竹村有关的400多首诗,种下了2000多棵斑竹,引进了休闲旅游项目,将村里的闲置房、破倒屋改建成农家乐和休闲民宿,按照“一字一诗一院”的个性化要求建成“唐诗庭院”100多家。现在的斑竹村,家家挂灯笼、户户贴唐诗,大人小孩读唐诗、背唐诗,氛围浓厚,又进一步吸引了游客。

  据统计,2015年以前该村人均年收入约23500元,2016年已超3万元,2017年更是超过4万元。

  记者获悉,刚刚结束的《浙东唐诗之路》大型咏诵交响套曲演奏会、濮存昕茅威涛领衔的“剡溪古韵”朗诵会等文艺活动,将“浙东唐诗之路”以艺术的形式再现。在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诗与远方,就在脚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