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创客研制“流动的冰” 渔船出海无需再带冰
中新网杭州6月12日电(方堃陈位权)渔船出海不需要带冰,也不需要带制冰的淡水,只要就地取用海水就可以制作冰。这种冰沙颗粒直径只有一毫米、可以完全覆盖海鲜表面,生产成本和普通冰块相差不多,可以广泛应用于渔船水产品保鲜。在对渔业生产运输环节经过充分的调研后,浙江海洋学院学生创业中心的一个团队经过自主研制,发明了这样一种制冰机器。
今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最近又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出台促进创新创业的五项政策,“创客经济”的热潮正在形成。
“在中国,‘创客先锋’最典型的代表群体,就是青春洋溢、活力四射的大学生们。”浙江海洋学院党委副书记、公共管理学教授黄建钢如是说。
浙江海洋学院这支学生创新团队带着能制造“流动的冰”的机器,一举囊括浙江省大学生挑战杯比赛特等奖,并挺近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轻松拿下二等奖。
冰块保鲜缺点多创客先锋想妙招
当下渔业生产运输过程中,冰块保鲜是普遍采用的办法。出海前,渔船从制冰厂充冰,然后将冰块打碎后一层一层覆盖在海鲜表面。
“这个方法存在三个缺点,这也是我们研究的出发点。”浙江海洋学院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专业学生孙良说,“我学的就是制冷专业,自然对冷冻冷藏方面的新技术比较感兴趣。来到浙江舟山读大学后就了解到,舟山每天都有大量刚刚捕获的海鲜需要及时保鲜,我们觉得是不是可以在这方面做一些研究。”
“码头制冰淡水消耗大,碎冰有尖锐的角,容易把海鲜表皮刺破,而且碎冰形状也不规则,有铺不到的空隙,海鲜就暴露在空气中,很容易腐烂。”孙良说。
“如何节约淡水资源,提高冰块利用率?如何让渔船获取冰块更方便?一系列的问题摆在我们团队面前。”团队指导老师韩志说,“我们发现近年来,国际上出现一种‘流化冰’技术,采用海水制冰,而且冰块可以流动,能够解决以上几个问题。”
受冰激凌启发制作“流动的冰”
2014年3月,在指导老师韩志的带领下,孙良组织了倪婷婷、唐宁、李茂等几个对科研感兴趣的同学,组建流化冰制作创业团队,还成立了舟山光合人工环境有限公司。
“刚开始理不清思路,找不到合适的方案,实验总是失败。”孙良说,后来,团队成员除了上课时间外,几乎整天泡在实验室,查阅大量资料和数据,反复实验,通过一年多的钻研,终于解决了流化冰制备过程中,促进冰晶形成、提高设备换热效率及冷能循环再利用这3项关键技术。
韩志介绍说:“受到冰激凌的启发,我们发现在海水形成冰晶过程中,可以采用添加可食用成核剂的办法,形成小颗粒的冰块,通过螺旋式的管道输送出来。对于冰块在此过程中容易结块现象,就用管道中焊接钢筋条的办法,加快冰流的搅动,解决这个问题。”
“海水的冰点是零下10摄氏度,添加结核剂后,冰点只需要零下1摄氏度,几乎接近淡水。制作出来的冰就像稀粥一样流动,可以完全覆盖住海鲜表面,起到更好的冷藏保鲜效果。”韩志介绍说。
系国内首创渔船携带淡水冰块出海或成历史
“它比普通碎冰的降温速度更快、对海鲜的保鲜效果更好。”孙良说,有了这种机器,渔船不需要特地到岸上充冰,在海上需要多少冰块就可当场制作,不仅节能降耗,而且捕捞上来的海鲜可以得到更好的保鲜效果。
“目前国内还没有开展相关的应用,主要是制备技术不过关。”韩志说,“用海水制作流化冰的技术成功后,我们又开始在冰块储存、冷水再利用的技术上进一步研究。整个机器的大小只有课桌的三分之二,不占多少空间,而且制作一套机器仅需四万元左右,成本低。”
“冰块融化后的水温度低,更容易制冰,我们团队在冷水重复利用方面进行了实验,在储存冰块时将融化的水再度回收利用,真正达到节能降耗的目的。”韩志说。
目前,创新团队的“促进流化冰冰晶成核”这一创新技术,已经获得浙江省第二届暖通空调设计大赛一等奖,且在全国第十四届“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中荣获二等奖,浙江海洋学院流化冰创新团队已成功申请3项国家发明专利,当地企业也非常有意向合作。(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