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清肠” 淤泥“成墙”
浙江在线10月18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翁杰) 今年是我省开展“五水共治”“三年解决突出问题、明显见效”的决胜之年,河湖库塘清污(淤)更是重中之重。记者从省水利厅获悉,目前我省已提前完成了年度清淤任务。截至今年8月底,全省累计完成河湖库塘清污(淤)量11009万立方米,完成年度任务的109%。
清淤进展迅速,原因何在?清出来的污(淤)泥都去了哪儿?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近日走访了萧山、柯桥、德清等地。
清淤哪家强
因地制宜各显神通
在萧山大治河新街段,河道已被截流,正抓紧施工清淤。工人手持高压水枪,站在干涸的河床中央,朝着河岸边淤泥堆喷射。水柱所过之处,淤泥一片片地被冲刷下来,通过管道运往数公里外的淤泥处置点。
“除了通航河道,我们几乎对所有的河道都采用了截流疏浚的方式清淤。”萧山区农机水利局局长陈关水说,清淤动作如此迅速,还得归功于萧山今年出台的专项政策,对疏浚范围、质量监管、补助政策等都作了详细规定。清淤后,河水更洁净,河道行洪能力也大大提升。今年前9个月,萧山就清淤441万立方米,早早完成了省市下达的322万立方米年度清淤考核任务。
截流疏浚适合河道清淤,可对水库湖泊并不适用。在浦江,当地水利部门不截流、不排水,照样把沉积在通济桥水库库底几十年的污(淤)泥清上了岸。
通济桥水库边,一艘大型生态清淤船隆隆作响。船身上探出一条长长的管道伸到水库底部,不断吸出淤泥。吸上来的淤泥在岸边经过分级沉淀,泥浆被送入板框式压滤机,挤出水分后制成干化淤泥。
靠这一招,通济桥水库清淤工程已挖出了淤泥96万立方米。水库水质也因此大为改善,困扰当地多年的蓝藻问题今年也没有出现。
不少地方在清淤过程中立足自身特点,各显神通。在德清,当地政府利用“地理信息小镇”技术优势,在全国首创利用声波技术测量河道淤泥量,对河道进行动态监测管理。
通过大数据分析,德清完成对全县1211条河道、120处湖漾、260座山塘水库的全面梳理,建立了汇总各河道、城市管网、湖泊、水库成分检测、清淤实施情况等的数据库。摸清了家底,清淤自然事半功倍。
淤泥去哪儿
给它们找个好归宿
把淤泥、污泥清上岸,只是完成了清淤工作的第一步,更关键的是给它们找个好归宿。
“虽说农村历来有清淤泥肥田的习惯,可如今我们清出来的淤泥数量惊人,仅靠还田显然难以消纳,有的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省水利厅河道管理总站副主任何斐表示。为此,各地探索出了将淤泥用于填埋低洼地、围垦造田等多种资源化利用途径。
在德清洛舍镇东衡村,村口稻田早已收割。村支书章顺龙非常高兴:“这里原来是废弃矿坑,现在也能产粮食了,怎能不高兴呢!”
原来,这里早先是一个巨大的废弃矿坑,后来填上了淤泥,才实现了复耕。章顺龙说,东衡村目前已有265.29亩废弃矿地通过淤泥填埋得到复耕,还有920亩废弃矿地需要填埋,估计能再消纳数百万立方米淤泥。
洛舍镇原先是远近闻名的砂矿镇,多年采矿留下了不少废弃矿坑,最深的超过10米。德清县水利局局长曹汉祥说:“用淤泥回填矿坑可谓一举多得:不仅解决了以前矿坑回填成本高的难题,也让淤泥有了妥善的去处。”仅此一项,德清县预计能新增达标水田2000多亩。
除了回填矿坑,淤泥还是堤防绿化种植、堆淤培厚的重要材料。仅苕溪导流港德清段西岸,堤防与堤后绿化带就利用淤泥100万立方米,提高了河道防洪能力。
据介绍,绍兴柯桥从2014年开始建设淤泥固化中心,以市场化模式清淤,目前已建成4个淤泥固化中心,年处理能力达到330万立方米,基本解决区内河道淤泥处置难题。
截至2016年7月底,柯桥共对157条河道实施清淤,其中138条河道已完工,共完成清淤330.5万立方米,完成年度任务的110%。这背后,淤泥固化处理功不可没。
淤泥“成墙”
探寻资源化利用新路子
“被资源化利用的淤泥,目前绝大多数仍是以填造地、还田等简单形式被直接利用。”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说,随着越来越多的淤泥上岸,可供填埋的低洼地、农田将越来越少,单一模式难以为继。
各地亟待探索多样化的淤泥资源化利用途径,包括用淤泥焚烧发电、制陶制砖等。省新墙办负责人表示:“用淤泥制作新型墙材,将是我省污(淤)泥资源化利用的‘新蓝海’,这种模式在不少发达国家已经很成熟了。”
“在浙江,不少企业已在尝试将污(淤)泥无害化处理后用作生产新型墙体材料,生态效益显著。”省新墙办负责人介绍。
要推广这种新模式,也面临不少困难:扶持政策不到位、企业获取淤泥渠道不畅通、新项目因“亩产”效益不高难以上马等。
“我省新型墙材行业正着手开展试点示范,在湖州、宁波等地率先开展污(淤)泥资源化利用试点及推广。”省新墙办负责人指出,一些地方政府将出台支持污(淤)泥资源化利用项目落地建设的差别化政策,在规划建设循环淤泥堆场时,专门划出场地用于污(淤)泥资源化利用项目建设,着重考量社会效益,对其亩均产出经济效益的考核给予适当的系数补偿。
同时,我省还将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提升新型墙材生产能力。据了解,目前我省的轮窑企业因生产工艺落后,不具备污(淤)泥资源化利用能力。对此,省新墙办表示,“十三五”期间,我省墙材行业力争全面关停淘汰落后轮窑生产工艺,实现新型墙材应用比例达到86%以上目标。我省新型墙材污(淤)泥资源化利用能力要从目前的5%提高至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