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荡镇:文化礼堂敲开文化传承大门

28.08.2016  19:06

  本报讯 在海盐沈荡镇中钱村,有一处浙北地区保存较好的祠堂——钱家祠堂,它是钱镠二十五世孙钱陈群所建。盛夏午后,在祠堂外走过,里面传来阵阵笑声。这里正是沈荡镇“说一段家乡话,讲一个小故事”方言讲故事比赛的现场。只见小朋友们用当地方言热情洋溢、生动活泼地向大家讲述沈荡风土民情,赢得底下观众的阵阵掌声。

  记者了解到,这个充满历史记忆的钱氏宗祠,经过修复,成了中钱村的文化礼堂。当天活动最后,沈荡民俗研究者林天顺还为大家带来钱氏故事,千年历史娓娓道来,家乡话把大家的心拉到了一起。

  活动举办方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小朋友们的暑假生活,还让他们感受到了家乡话的韵味,品味了方言的魅力,帮助他们主动去挖掘家乡的民俗风情,更好地传承沈荡非遗文化。

  87岁的张阿妹是钱氏宗祠的最后一任看管者,对于钱氏宗祠的现貌,她十分高兴:“变得更加漂亮了,以前也没办法修,现在政府都修好了,我很高兴。”如今她和妹妹时常来钱氏宗祠转转,遇到参观的学生,她们不仅能介绍祠堂历史、钱氏家族故事等,还能唱上几首民间小调。

  沈荡古镇有着悠久的历史,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其中一个重要特色。这些传统文化就像是一道门,通过文化礼堂这一平台推开这扇门,光芒就能继续闪耀。文化礼堂敲开了文化传承的大宅门,成了当地居民品味本地传统文化的精神家园。

  除了中钱村的文化礼堂,沈荡镇聚金村、横泾村等也纷纷建起村级文化阵地,散发出浓浓的文化气息。在古代,“”和“”本属一个字,沈荡古为沼泽地,多水荡,沈荡即沉塘,渔业文化在这里绵延千年。

  在聚金村文化礼堂,记者看到一个特别的渔文化展示区,用捕鱼历史、捕鱼习俗、出土文物等实物、图片、文字材料介绍沈荡悠久的渔业文化。

  海盐是滚灯之乡,也是国家第一批非遗代表作名录扩展项目,这项艺术形式的背后有很深的风俗渊源。在沈荡横泾村文化礼堂,就时常有一支滚灯队排练。

  “自从文化礼堂盖好后,村里喜欢文艺的人就有了新的施展舞台,打牌、搓麻将都没人了。我们排练的滚灯节目不仅在镇上演,还去县里演、市里演、省里演!”横泾村村民尉文良说道。记者了解到,该村排练的《滚灯一家亲》节目相继获得过2014年浙江农村文化礼堂群众文艺展演金奖、2014年嘉兴农村文化礼堂文艺演出暨第八届嘉兴市乡村文化艺术周开幕式银奖等荣誉。

  钱张建是个果农,爱好国学,村里有了文化礼堂,他比什么人都高兴。曾经为了排练滚灯,他义务担当起召集人,不仅是核心成员,还写了配曲歌词。

  “长守望,我的横泾,我的家乡。没有奔腾的大江,村边的小河日夜吟唱;没有巍峨的高山,齐整的田畴吐露芬芳……”这是钱张建为横泾村写的村歌,他希望有一天,“快乐横泾人”能把这首歌表演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