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之间天地宽 ——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总装车间叶装二班班长秦曙光
这是一个我想象中的重工企业车间:白亮的日光灯明晃晃地照在灰色的历经时光磨砺的机器上,周围的大型机床不间断地发出低沉的轰鸣声,让初来者觉得甚是嘈杂。
这又是一个我意想不到的工作画面:当我与采访对象秦曙光不期相遇时,他正在向徒弟传授汽轮机转子叶片的安装技巧:头顶的加强灯光打在一张沉静的脸上,鼻梁上的镜片亦不能阻挡他专注的眼神,榔头和锉刀在双手间灵活地转换……时间仿佛在刹那间静止,一种与周遭环境并不相称的安静和投入,迎面扑来。
这样的专注,秦曙光已经保持了40年。
从1976年高中毕业成为杭州汽轮机股份有限公司一名普通的装配工开始,秦曙光就一直从事叶片安装工作,几乎把这一件事做到了极致。
40年来,他带领班组成员成功安装工业汽轮机3000多台,装配精度达微米的转子叶片200万个,先后获得全国技术能手、浙江省首席技师等诸多荣誉,攻克了无数该领域国内甚至国际上的技术难题。
但当记者问及这些成就的具体时间,老秦总是说“前几年吧”“记不得了”。在老秦的世界里,他“唯一最大兴趣就是研究技术”,而且只关注未攻克的难题,其他的事并不在意。他身边有不少人用“技痴”来形容他,觉得这一称号来衬他最是贴切。
确实,对于技术,秦曙光从不含糊。老秦指着身边一台两米不到的转子告诉记者,每一台转子都是一台汽轮机的“心脏”,转子叶片的安装,更是整个工业汽轮机生产技术的核心,不投入百分之百的心思,一旦造成损失,少则数百万元,多则上千万元。这还只是一台工业汽轮机的价值,转子故障对整个生产造成的影响更不可估量。
制造技术发展到今天,汽轮机制造的100多道工序都实现了自动化,唯独最核心的转子叶片安装,还只能依赖手工操作。
这对普通人来说几乎是难以想象的事情:一台较大型的转子总共4000多个叶片,完全依靠技师的经验和技术打磨安装到位,每一个叶片的叶根之间贴合面不能超过20微米的间隙,约为一根头发丝的四分之一,用一丝不苟来形容转子叶片的安装要求毫不过分;而且,所有叶片的安装角度还要保证在既定的辐射线上,只要有一丁点偏差,所有努力都前功尽弃。
正因为此,如何保证装配的精度和稳定性,一直是秦曙光在思考的问题。这种对完美孜孜以求的态度,经常让他进入痴迷状态。
有一次,他在垃圾堆里发现了一些铣床中心丢弃的零件,其中一个顶针座引起了他的注意。原来,这个顶针座能够自由调节高低并且转动灵活,这一构造看起来可以调节叶片的精度。他立刻将其带回去仔细“把玩”、琢磨。最终,成功创造出“稳定简便的调节级台位”,并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不仅是对已有的技术精益求精,秦曙光对创新的追求同样执着。
2013年,杭州汽轮机公司着手研发10万等级空分装置工业汽轮机。如果成功,意味着我国在这一项目上将不再受制于国外企业。秦曙光勇挑重担,不仅负责核心部件组装,还参与产品的研发过程。
两年时间,老秦几乎天天加班,累了回家倒头就睡,终于攻克了转子的调节级和扭叶的装配方式等一系列技术难关。2015年8月,全国首套10万等级空分装置汽轮压缩机组终于研发成功,达到了世界工业汽轮机制造的最大功率,为企业创造产值数亿元。叶装二班副班长蔡冬明不无感慨地说:“从来没有看到师傅退缩过。有他在,大家没有攻不克的难关。”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吕玥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