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水利报】让标准成为管理者的习惯

06.12.2017  11:54

让标准成为管理者的习惯

——浙江省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两周年纪实

 

短短两年,浙江大地上4550多座水利工程恰如经历了一场洗礼!以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为引领,它们走上了一条安全、高效和长效的“蝶变”之路。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全面深化改革领域,不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标准,正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性制度。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在政府公共管理上的创新探索,正是浙江水利人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下,对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一次重新审视和重要破题。

让时间回到2015年秋天,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浙江省水利厅党组认为,今天的浙江,水利工程管理领域正面临缺少标准、缺少制度、缺少资金、缺少专业人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遵循习近平总书记标准化重要思想在浙江的实践路径,水利工程标准化因势而动,为破解“重建轻管”的行业沉疴开出一剂良方。

浙江经验”再次走在前列!浙江省委书记车俊指出:“实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是确保水利工程安全运行、发挥效益的重要基础工作,很有必要。各地要严格按照标准化管理的要求,按规定落实必要的人员、经费等,加强管理人员培训,提高各类水利工程的管理水平。”水利部部长陈雷批示:“浙江在标准化管理方面思路新、举措实、力度大,他们的做法和经验值得研究和推广。

顶层设计:标准化管理体系逐渐成型

成千上万的水利工程,量广面大;重建轻管的历史顽疾,由来已久。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开启了一条水利管理的崭新之路。

摸着石头过河和加强顶层设计是辩证统一的。”习近平总书记的论述,给了浙江水利人继续敢为人先、勇立潮头的勇气。

2015年11月,浙江省政府召开全省水利工作会议,对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作了动员部署,拉开了浙江省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的序幕。2016年1月,浙江省政府办公厅下发《关于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意见》,明确到2017年年底,力争建立较为完善的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体系和运行管理机制;到2020年年底,力争全省大中型水利工程、1 000千瓦以上水电站、小型水库的标准化管理合格率达到100%;“屋顶山塘”等其他重要小型水利工程基本达到标准化管理要求。

目标已经锚定!五年计划该如何完成?在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这场“大考”面前,浙江水利系统自上而下,系统设计,全面动员。

两年来,浙江完善机构、加强领导!省水利厅迅速成立由厅长任组长的全面推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抽调精兵强将创立标准办集中办公,争取编委办批准设置科技与标准化管理处。

两年来,浙江定计划、定责任!省、市、县三级联动,省水利厅发布《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实施方案(2016—2020年)》,确定五年10 700座水利工程创标任务,分类梳理确定管理单位或管理责任主体;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五年实施方案和年度计划。

两年来,浙江抓进度、解难题!先大后小,先易后难,先重要后一般,县(市、区)分类组织实施标准化管理,典型引路,示范先行,全省20个示范县率先整体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创建。

两年来,浙江勤服务、严督查!省级“千人万项”专家组联合第三方单位下沉一线,送指导送服务。

标准化管理工作就像一面镜子,折射出我们以往管理工作中的盲区。”绍兴市汤浦水库有限公司副经理施练东说,“实施水利工程标准化之前,尽管国家层面有一些技术标准和工作规范,但是缺少‘量身定制’的标准体系,工程的管理工作始终存在一些漏洞。

施练东提到的问题,正是浙江省水利厅标准化领导小组集中精力、攻坚克难的“牛鼻子”——两年来,浙江省水利厅先后出台水库、水闸、泵站等11类工程12项管理规程,每一类水利工程都有一张“顶层设计图纸”;制定定岗定员标准、维修养护定额、标识标牌标准、信息化建设导则等11项标准和制度,每一项具体工作都有了“行动指南”……

一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管理机制逐渐成型。

严格创建:省市县合力攻坚“标准落地

2017年入汛不久,水利工程和一线管理人员是否已经做好汛期准备?带着这样的疑问,没有打招呼,浙江省水利厅厅长陈龙突击检查了某县一座中型水库。在水库的电站机房和管理处,陈龙连发五问:

管理责任有没有落实?管理制度有没有完善?管理力量有没有充实?管理经费有没有保障?信息化管理平台有没有建设好并熟练使用?

五问“管理”,铿锵有力;落地防汛安全这根弦,掷地有声。每一问都像重锤,敲在每一位水利工作者的心上。

如何拉直这些问号,让标准真正“落地”?

——蹲点指导,专项督查,下沉培训,现场暗访,答案,就在省水利厅的一套“组合拳”里。

坚持进度服从质量!”“必须严格依标创建,决不能放松标准和要求,决不能走过场!”为促进标准化管理“长效”和“落地”,近半年来,“在路上”成了省级“千人万项”专家的关键词。为促进“标准落地”,全省水利系统1 775名“千人万项”专家深入一线,对标准化管理创建、长效机制建立等进行现场“把脉”,答疑解难。

2016年通过标准化验收的1 179个工程(水电站及省本级管理的工程除外)接受了一次“地毯式”的专项督查,评分结果被作为全省“五水共治”考核以及水利年度综合考核的重要因素;35个县(市、区)的79个工程被“突击检查”,没有达标或没有依标管理的,必须限期进行整改;对整改不及时不到位,将予以通报!

2017年6月9日,全省大中型水库工程管理负责人培训班结束后,50多位首批创建单位负责人连夜参加省水利厅统一组织的考试考核,内容涵盖标准化管理的观念认识、依标管理、运管平台使用等。“不合格的人员,还要动真格,参加补考!”浙江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强调,“考试仅仅是一种手段,目的仍是促进标准化真正‘落地’。

——自我加压,创新机制,转变理念,答案,就在各地市高标准推进落实中。

五年任务,两年完成!萧山区、德清县、长兴县、安吉县等示范县自我加压,领跑标准化管理“起跑线”。“省厅下达任务8座,市局下达任务17座,我区自加压力增加到19座。”萧山区勇挑重担,争当典型。温州市、象山县、安吉县等从地方实际出发,出台“地方规范”。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体制机制创新经验在全省各地开花结果。长兴创新圩斗区管理模式,破解管理事权改革难题;余姚出台水利工程运行维修养护管理办法,以制度保障资金长效落实;定海因地制宜,构建海岛特色基础水利管理模式,撬动管理体制改革……

从“拿来主义”到“量体裁衣”,从“被动创标”到“依标管理”,观念的转变,不仅发生在基层水管单位负责人身上,也发生在各级水利干部职工身上。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标准化理念落实比设施环境改造更重要,建立长效管护机制比突击创建更重要,标准化管理创建质量比进度更重要,信息化建设软件比硬件更重要!

两年来,4 550多项工程华丽转身,通过“对标创建”验收,基本实现“制度化、专业化、信息化、景观化”目标;20个示范县鲲鹏展翅,基本建立长效运行管护机制,“依标管理”真正落地生根!

华丽转身:标准化管理目标基本实现

当一座山塘的巡查人员将一条“山塘坝脚渗漏”的巡查结果通过手机上传至信息平台时,几十公里以外的水管单位工作人员就意识到该山塘已经产生“病变”,立即启动下一步工作——这是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最核心的愿景。

相比工程出险后再进行补救,提前发现工程存在的隐患,及时采取措施,可有效降低事故发生率和损失。”浙江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介绍。

两年来,安全的愿景,有了更多的注解。

转变,发生在日渐清晰的管理责任边界里。衢江区政府信息公开网站上,一份《关于明确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责任人及职责的通知》,解决了困扰由镇、村两级管理事权的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多年的“认亲”难题。两年来,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厘清的,不仅仅是像浮石街道辖区内的小型水利工程一样的管理事权问题,还有省市县三级水行政主管部门在大中型水利工程管理问题上的监管责任和管理责任。

转变,发生在一笔笔管理经费的保障落实写进长效管护机制办法中。两年来,全省共投入30多亿元标准化管理创建管护经费。余姚市一马当先,率先出台运行维修养护管理办法,落实年度工程管护资金3 500多万元,是标化创建前的4倍之多!长兴县、嘉善县不甘示弱,先后出台水利工程长效运行管护办法、管理资金补助和管理办法等。困扰多年的工程管理资金难问题随之解决,标准化管理长效化有了“定海神针”。

转变,发生在物业化带动的管理模式的不断优化中。安吉凤凰水库管理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方式,引进的一支具有水利工程运行维养技能和经验的专业队伍,弥补了该单位管理人员不足、技术力量薄弱、管理不规范的短板。物业化作为政府购买服务的一种手段,已经成为解决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中人员落实难题的一个有效路径。两年来,物业化养护、管养分离等市场化管理模式在遂昌、淳安、柯城等地兴起,全省670家具备水利工程维修养护能力的管理公司涌向市场。像住宅小区一样,每个水利工程都有一个物业团队,指日可待。

转变,发生在一个个信息化运行管理平台上。信息化是浙江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两年来,浙江将100多座大中型水库运行有关数据率先纳入平台管理,实现省市县三级水利部门对重要水利工程运行的远程监管。水库水位,巡查留痕,记录上传,视频可控,信息化管理平台让管理的每一个环节都有迹可循;工程上图,数据入库,信息汇总,全省形成了一套上通下达、协同管理的“中枢神经”。“巡查工作被全过程记录,对我们来说,既是一种约束,也是一种保护。”苍南县桥墩水库管理处的巡查员说。

转变,发生在标准化管理体系一次次被实践论证里。在浦江,一口山塘经过整修后焕然一新。“全村农作物、花卉种植的灌溉水源也更有保障了。” 民生村党支部书记周美笔对来年村里的乡村花海项目充满信心。在湖州,随着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的推进,一场病险水库山塘“清零”行动也拉开了帷幕。在兰溪,今年梅雨期暴发了1955年以来最大洪水,当地出现最高水位32.04米,最大流量14 500立方米每秒,超过2011年“6·20”洪水最高水位0.18米,但经济损失却比当年减少了52.54亿元,兰溪市内受淹面积更减少了2/3!在省防指的科学调度和基层防汛体系充分发挥作用下,水利工程更是当之无愧的“功臣”。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以来,管理责任的明确,管理人员的落实,给水利工程安全度汛多上了一道“保险”。

展望未来:奏响水利现代化交响曲

要按照建设“法治浙江”的要求,深入推进依法治水,全面推进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这是浙江省第十四次党代会结束后,省水利厅对标准化管理提出的新要求。

从工程管理过程的对标创建、依标管理,到水利工作全过程的依法执政、法治思维,“依法治水”的要求,是浙江水利人主动从“工程水利”向“管理水利”转型的再一次破题。

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的终极目标,是提升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以依法治水为指引,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正在浙江奏响一支水利现代化交响曲。

标准化管理的音符,率先在省水利厅机关层面被谱写成乐章。一套评价指标、一本工作手册、一册工作纪实本,汇集成了一套制度化、规范化、经常化的党支部标准化工作机制,成为了近年来浙江省水利厅机关党建工作的有效抓手,让一些业务处长很快熟悉支部党务工作;落实处室责任、明确工作流程、强化权力运行公开透明,随着《厅机关岗位工作流程》的编制完成,机关工作也正式迈入标准化管理时代。

标准化管理一路高歌,久久为功。2017年10月,浙江首个水库PPP项目——高坪桥水库正式开工。“工程建成之日,便是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落地之时。”该工程有关负责人说。近年来,全省新建的工程,均按照“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和同步管理”的要求,同步推进工程建设和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创建。

随着PPP项目的日益流行,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进入水利行业,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为社会资本力量提供了一套管理样本——如何组建人员队伍,明确责任主体,落实主体责任……“长远来看,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带来的,还有水利投资格局的变革。”浙江省水利厅有关负责人强调。

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浙江特色的河长制标准化管理体系,实现河长制工作在线考核……”在率先为河长制立法后,浙江又提出建立健全河长制标准体系,让全省河湖管理更加规范的新要求。标准化管理的创新实践,为河长制工作在浙江的持续深化带来了旺盛的生命力。

标准化管理的身影还出现在了基层防汛防台体系长效机制中。“目前我们正在编制《全省基层防汛防台体系建设与管理规范》,借鉴了许多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顶层设计的理念。”浙江省防办有关负责人强调,基层防汛防台体系中的组织责任、应急预案、监测预警、安全避险和应急救援等内容,都将在该规范中得到进一步统一和明确。

行百里者半九十。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仍然有许多事情要做,但是可能性的窗口已经开启。作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一道时代课题,水利工程标准化管理将为浙江水利现代化奏出更多澎湃的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