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文化的穿透力
读《梁祝文化论》随想
梁祝故事,1600余年来一直作为民间文化在中国大地上流转传承着。“梁祝传说”作为素材、题材、情节先后进入说唱、戏曲等艺术领域,然后扩展到绘画、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领域,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传说。对文化的价值判断,民间一直有着一个误区,比如说“古老”。我们一直都以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为荣,那么我们能不能认为凡传统文化只要足够“古老”就值得称赞了呢?当然不能那么认为。我觉得:文化若是有生命力的,那么它一定是活的,是发展丰富着的,是变化不拘的,是一定不会被框死在某一些教条之中的。而梁祝故事,正是在历史长河中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的民间传说。
鉴于这种动态变化性,也就有了《梁祝文化论》。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的《梁祝文化论》,是宁波两位梁祝研究专家周静书和施孝峰共同完成的。这部专著不仅对梁祝文化的传说渊源、流变和传承历史进行了细致的梳理,而且还进一步与民俗等结合起来进行深入的研究,可谓是梁祝文化一次最全面的综合性的评述。
社会的文明是渐进的,文化的雅与俗都是正常的存在。简单化的感官刺激是粗俗,含蓄的复杂的情感表达是高雅。一个文人或文化团体为迎合社会上的低级趣味、追求经济利益,炮制几部流行作品易如反掌,但要留下几部高雅的传世佳作就不那么容易了。梁祝传说以其追求知识、主张男女人权平等以及婚姻自主和反封建压迫的鲜明主题,加上女扮男装、三载同窗、十八相送、楼台相会直至合葬化蝶等优美的传奇情节赢得了人们的深深的喜爱。梁祝文化,实际上是草根传说与文人、艺术家再创作的完美结合。因为起源于草根传说,所以带着一些诸如女扮男装的传奇情节,乡野风味较重;这种题材到了创作者手中,写完十八相送之后就尝试着从人物情感的复杂变化入手,进一步设置矛盾冲突,以层层递进的戏剧冲突往灵魂的深处开掘,使故事更有隽永的意味。随着时代的变迁,梁祝文化也有了新的传承形式和载体,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可谓把梁祝文化推到了一个新的境地。笔者于2000年曾写过一篇题为《浪漫宁波》的散文,文末写到:“1997年7月2日,香港回归第二天,美国洛杉矶市举行盛大的音乐焰火晚会庆祝。当世界著名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拉出《梁祝》第一个音符时,场内就已经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当演奏结束时,缤纷的焰火和着‘BRAVO CHINA’(为中国喝彩)的欢呼声使现场沸腾了。这时的《梁祝》早已超越了音乐,成为了一种文化的符号,为全人类所接受所欣赏所热爱。这正是文化的力量。”
《梁祝文化论》详细地评述了100年来我国几代学者对梁祝文化研究的历程、发展、成果、结论,从而让我们知道了远在20世纪初,梁祝传说就进入了学人的视野。或许可以这样说,对梁祝文化进行研究,是我国现代民俗学起始的一个标记。本书资料翔实,梳理精当,分析细致,评述系统,由此荣获第十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学术著作奖,也算是实至名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