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展演走入文化礼堂

04.07.2018  18:19

  7月3日晚,磐安尖山镇陈界村文化礼堂门口搭起了露天的舞台。台下,早已坐满从四面八方赶来的村民。天空中的雨点,丝毫没有浇熄他们的热情。他们撑着雨伞,摇着蒲扇,结伴而来,只为看一场小山村里的戏曲演出。

  这是全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展演中的一场,已经是第四年举办了。本次展演的都是折子戏,全省各地文广新局推荐了121个剧团,每个团演出一个折子戏,最终有58个剧团入围,规模居历届之最。接下来一个月的时间里,这些剧团还将赴衢州、温州、台州等9个地区进行展演,给各地戏迷送去精彩。

  本该早早寂静下来的大山,显得格外热闹。村民早早支起了棚子,念叨着今天可别下雨啊;村里的周老师把一排排凳子给摆好了,还自己坐了一下,保证场地上每个观众都能清楚地看到舞台;开场前,几个演员悄悄从幕后探出脑袋张望了一下,发现台下已经坐满了乡亲。

  这个夜晚,海拔500多米的大山里,飘出了一阵阵清亮的唱腔。被形象地称为“山花”的民营剧团,轮番上台各展风采,讲述着精彩的舞台故事。

  19时,金华市青年婺剧团的婺剧折子戏《小宴》,以12位演员的大阵仗率先开场。“青枝翠叶弱胚蕾,含苞待放风雨摧……”饰演貂蝉的吴美娟声色高亢、扮相靓丽,饰演吕布的宁丽珍眼神出彩、动作灵巧,两人的对手戏生动精彩,默契十足。这样的默契,来自于常年合作、熟能生巧的经验。团长倪秋花说,剧团创办至今已经24年,每年为群众演出近600场,历年来送婺剧进校园演出百余场,为农村“送戏下乡”公益演出近2000场。

  别小看民营剧团,许多演员都有专业水准。宁波市鄞州姜山群艺甬剧团的一曲《典妻·回家路上》,音色优美,歌舞俱佳,一段民间舞蹈,将妻子强烈的内心情绪抒发得淋漓尽致,引得现场掌声雷动。剧团的年轻花旦史艳,学习戏曲已近10年时间。风采背后,浸满了无尽的汗水。2017年,史艳在当地文广局的支持下,拜师梅花奖获得者王锦文。为了传承好老师的经典作品《典妻·回家路上》,几个月时间里,史艳每天除了演出之外,大部分的时间都泡在排练厅,用一次次跌倒和一身身汗水,终于磨出了这一出令大家都叫好的折子戏。

  浦江县洪洋婺剧团的《白果树的春天》,宁波万众民心剧团的《山里贵发哥》,宁波市镇海区海韵艺术团的《双玉蝉·悲蝉》……一个个精彩的节目竞相上演,在小山村开出了艳丽的“山花”。

  展演,也是同行们互相学习的好机会。缙云县碧林婺剧团团长黄碧林放下正在乐清演出的剧团,特地开了3个半小时的车,赶来大山里“取经”。再过一周,他们剧团也将在浦江场的展演上登台。“我们比较熟悉婺剧,今天发现甬剧也十分精彩,演员的声腔动作都十分到位。省里举办这样大规模的展演,对演员提高水平也很有帮助。”黄碧林一边认真观看,一边在手机上做着记录,“回去以后我也要让演员们精心排练,细抠动作,在正式演出时拿出更好的表现!

  “为了吸引更多的剧团加入展演,今年特别挑选折子戏演出,让大家‘百花齐放’。”展演导演黄智琦说,比起以往走入大剧院这样的场地,今年的演出更多选择放在乡村文化礼堂,和百姓贴得更近。

  更近的演出,也引起了老百姓更多的共鸣。“好看好看,能在家门口看到这么精彩的剧目,很开心。”一位坐着电动三轮车的观众,边看边连声称赞。54岁的尖山村村民潘新菊,出门看一场戏不容易,她3岁被确诊为小儿麻痹症,双脚行动不便。她还记得自己8岁时看的第一场戏,是村里邀请新昌的戏班子唱的,两个哥哥轮流把她背到剧场。前不久,潘新菊的儿子给她买了一台电动三轮车,现在,每周出来看戏,已经成了她雷打不动的习惯。

  全省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是我省戏曲文化的重要生力军,不仅承载着我省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责任,也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全省已有民营剧团约1200余家,每年演出21万多场,从业人员超过3万人。这些常年活跃在山乡、海岛、社区的民营剧团,因机制灵活,市场更广阔,已成为浙江演艺市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全省民营剧团折子戏展演落幕 57个剧团亮精品
  舞台上,一片浙东山村典型风光的背景投影前,文化厅
全省民营剧团折子戏展演落幕57个剧团亮精品
  舞台上,一片浙东山村典型风光的背景投影前,文化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