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春意,在青石板上流淌
生于桐乡乌镇的茅盾,1933年发表散文《香市》,感慨“从前农村还是‘桃源’的时候,这‘香市’就是农村的狂欢节”,亦为它的没落而叹息。时隔80余年,清明节到来之际,农民去乌镇赶香市的喧闹盛况又重现于眼前。不过这次欢喜过节的,还有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
今天上午,舞蚕花龙一开场,就吸引了乌镇景区内游客的眼球。与一般的舞龙不同,造型轻盈洒脱,犹如春蚕上簇吐丝结茧。“蚕宝宝在乌镇一带有天虫地龙之称,舞蚕花龙是香市的一项助兴活动,寄托着农民祈祷蚕茧丰收的愿景。”乌镇旅游公司顾问邵云说,舞龙者要洗过蚕花手,沐浴过蚕花圣水,才能舞龙。
这边舞龙罢,那厢跳起蚕花竿。但见身着蓝印花布的姑娘,头戴蚕花,在几根系着红丝绵的青竹间欢快跳跃。“清明青、竹竿长,吃了粽子轧蚕花;祭蚕神、跳蚕竿,一跳跳到茧头白。”清脆的民谣声中,农村清明时节户户门前的童玩场景得以再现。
清明节临近,乌镇的青石板路上流淌着浓浓的民俗。蚕仙巡游、蚕仙撒花、蚕山轧花、汰蚕花手、跳蚕花竿、踏白船、戏文表演……乌镇香市如期而至。
热闹的香市由来已久。清明至谷雨时分,四里八乡的农民趁着农闲,去往乌镇寺庙烧香祈求蚕桑丰收。此景自明代五百年来沿袭成市,相沿成俗,俗称香市。
据《乌青镇志》记载:清明后男女赴普静寺烧香,今名香市。小贩沿途未有闲,洋片摊、糖摊、马戏、髦儿戏、傀儡戏诸娱乐场,锣鼓喧天,游人甚众……
喧闹没有一直延续。上世纪,由于各种原因,乌镇香市一度中断。“我们保护、恢复古镇的形态,更要挖掘内在的文化和灵魂。”邵云说,为此乌镇景区恢复了享誉江南的乌镇香市。
“小时候逛香市,人山人海。”年过七旬的钮阿毛说,香市举行时正是农闲时,农民为饲养春蚕、迎接农忙而进城添置用具。让他印象深刻的是,蚕花仙子登上白莲塔如天女一般撒花,蚕农争相抢花,有着抢先抢丰收的美好寓意,“现在蚕农少了,但逛香市,依然是农民的老传统。”
钮阿毛的温润记忆,鲜活呈现在茅盾笔下。《香市》中这样描述:因为从“清明”到“谷雨”这二十天内,风暖日丽,正是“行乐”的时令,并且又是“蚕忙”的前夜,所以到“香市”来的农民一半是祈神赐福,一半也是预酬蚕节的辛苦劳作。所谓“借佛游春”是也。
游春当然少不了美食。香市期间的茶艺街美食广场呈现各式清明小吃,青团、南瓜团、麦芽饼、猫耳朵、熏豆茶,这些乌镇特色的小吃自是不必说;野菜烧麦、菜年糕、咸肉菜饭,也是春日必尝。“最畅销的是炒螺蛳。”在乌镇公社知青餐厅掌勺的张美英说,她小时候每到清明,螺蛳挑空吃完后,就将螺蛳壳扔到屋瓦上,意在诱使瓦刺小虫钻进螺蛳壳。
今天,吸引眼球的还有踏白船竞赛。船身形状如龙,挂着五色幡旗,船上的桨手协力划橹,令船只在水中飞快穿梭,船头一人大鼓劲擂助威。以前,每逢香市,四乡村民都会凑份子乐助,按四橹八桨的要求改渔船为踏白船,抽调村里的壮汉组成船队参赛。
“原来乌镇不仅只有粉墙黛瓦,还有这么多有意思的清明民俗活动。”来自黑龙江的游客胡晶不停按着相机快门,她说要把这活着的江南古镇收进镜头。站在石桥上,她迫不及待地将踏白船的场景,发到自己的微信朋友圈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