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义仙溪村小竹椅带来大收入

06.02.2015  16:06

  普普通通的竹竿,经过一番裁切打磨,组合拼接,制成了一把把精美的竹椅。在武义县桐琴镇仙溪村,许多村民都拥有这样的好手艺。竹椅也逐渐成为了仙溪村村民致富的“助推器”。

  仙溪村做竹椅,要追溯到上世纪四十年代,几名江西籍的国民党散兵流落到仙溪村,为了凑足回乡盘缠,见此地毛竹资源丰富,就让铁匠打制了工具,以制作竹制品售卖赚取盘缠。仙溪人耳濡目染也学会了这门手艺,直至六七十年代达到鼎盛时期,全村将近90%的农户都以做竹制品为生。竹床、竹椅、竹菜橱、幼儿睡床、幼儿坐车……产品种类繁多,村民们将做好的竹制品挑到金华、永康、武义等地出售,销量颇好。直到现在,制作传统竹椅的这门手艺依旧在这个村传承。

  朱杰平、朱杰红兄弟俩是村里制作竹椅的大户。走进他们家,竹竿、竹片等原材料以及凿子、锯子等工具摆了一地。俩兄弟从16岁开始制作竹椅,今年36岁的弟弟朱杰红是村里最年轻的师傅。

  “我父亲那辈人基本都会做竹椅,当时是全手工制作,一个人一天能做五六把椅子就算是很熟练的师傅了。现在裁切、抛光和钻孔工序可以用电动工具,制作效率提高了不少,我和弟弟每个人每天基本能做十一二把椅子。”哥哥朱杰平告诉记者。

  竹椅乍看很是普通,细看却很有门道,椅子的所有部件都是竹子制成,没有钉子没有铁丝焊接,整把椅子全靠竹制部件衔接得扎扎实实,坐着、拎着都很稳当。

  “把毛竹做成竹椅,前后有十几道工序,要用到二十多种工具。”弟弟朱杰红正就着一堆柴火,烘烤毛竹,当坚硬的毛竹被烤得发软时,他熟练地将其拗弯,竹椅的靠背连接杆就成型了。

  竹椅尺寸没有完全统一的标准,且每个部件都需要分开加工,加之竹子粗细不一,到了组装时要做到彼此不差分毫,严丝合缝,这就要求师傅们对不同竹子加工时需要的尺寸、形状了然于胸。“就比如这个榫槽和榫头,竹子粗细不同就要凿的不同,这样才能契合。整把椅子才会稳。”一把椅子好不好就要看契合是不是合缝,这也是判定师傅手艺高不高的重要标准。

  竹椅环保舒适,结实耐用,尤其是夏天,自然清凉,一直深受人们喜爱。“我们刚开始做竹椅的时候,一把竹椅卖两三块,父亲做竹椅的时候收入只能勉强养家。”朱杰平告诉记者,虽然现在竹椅售价也不高,一把卖四五十元,但这几年随着“农家乐”的兴起,传统竹椅的原生态特征,恰好跟“农家乐”追求的自然休闲相符,需求量大增,兄弟二人一年有20来万的收入。“我们俩一年到头都在制作,年产量有六七千把,还是有些供不应求。有的商家一次就预定200把,现在订单已经排到年后了。”

  除了朱杰平、朱杰红兄弟俩,同村还有20多个制作竹椅的师傅,产量较少的师傅一年也能制作2000来把竹椅,全村一年能产4万来把椅子,村民的收入也如竹子一般,节节高。(武义县林业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