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二十头梅花鹿要放归野外 临安清凉峰有一场小别离
这个时节的杭州临安清凉峰,天空蓝得很纯粹,植被也有着比山下更丰富的色彩。
在清凉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千顷塘保护站,院子里的枫叶已经被染红。这里是守鹿人的家。多年来,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在大山上,兢兢业业守护着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野生华南梅花鹿。
这些守鹿人们,不仅要巡山,还开展着梅花鹿种群扩繁研究项目,帮助繁育、守护这些大山里的“精灵们”。
而在不久的将来,这里会有一场小别离,大概会有16~25头左右生活在半生态繁殖基地的梅花鹿被放归到野外。它们将戴上颈环,真正回归到大自然当中。
哪些梅花鹿这次被挑中?
有的人会担忧,从“半圈养”到“纯野生”,梅花鹿会不会不适应?
为了这次野外放归,保护区其实已经做了很多准备工作,委托中国计量大学成立项目组,对于梅花鹿的野外放归,进行了全面的评估、论证。
项目组负责人告诉记者这次华南梅花鹿的野外放归时间大概在今年的11月份。
目前,生活在半生态繁殖基地的梅花鹿有六十多头,哪些会被选中呢?
“从遗传多样性、生存适应能力以及获得交配机会等角度考虑,主要是年轻成年个体为主,体质要求行为正常、健康。”该负责人说,梅花鹿的性别比会控制在1比2,“一方面有围栏(半生态繁殖基地)里雄性个体偏多的因素,另一方面这样利于雄性通过较强竞争获得交配权,从而提高等级高雄性在群体遗传多样性方面的主导作用。”
其实,半生态繁殖基地里的梅花鹿们,除了早晚投放一些食物,工作人员对它们的干扰很少,还是自行寻找食物、水源为主。梅花鹿之间的相处,也并没有受到人类的干预,能够自行处理种内种间关系,还是保持着比较强的“野性”的。
放归前,已提前训练鹿们的野外生存能力
为了让这些梅花鹿能够更好地适应陌生环境,工作人员会提前训练它们的野外生存能力。
训练的主要方式是停止投放人工饲料,改投一些当地新鲜的青草和树枝食物。提前一个月,也会适度加大人类干扰类型和强度,比如安排穿着统一迷彩服装的手持吹管人员靠近鹿群,加强这些呆萌的梅花鹿的警惕意识,让它们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危险。
1998年,清凉峰升级成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年后,华南梅花鹿开始有了影像记录。
从发现到保护,如今保护区里的华南梅花鹿种群数量已由最少的80头左右增加到了300多头,这是20年来保护的成果。只是,这个数量还远远低于500头的最小可生存种群数量标准。
为什么要放归?
扩大梅花鹿的种群是这次野放的目的之一。
记者还从保护区了解到,另一方面野放对于科研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2014年11月开始,保护区和浙江大学、浙江师范大学、中国计量大学合作采用公里网格法,把北清凉峰自然保护区华南梅花鹿分布区域划分成了58个公里网格,在每个网格内布置1台红外相机,记录着里头动物的生活情形以及动植物保护情况。
我们现在能够看到很多珍贵的画面,有些是保护区工作人员拍摄的,有些就是通过这些相机记录下来。
“原来只是通过58台红外摄像机来拍摄梅花鹿的,其实对于它们的活动轨迹生活习性方面的了解有局限性。”工作人员说,比如在天目山也发现过梅花鹿的身影,至于这是从清凉峰溜达过去还是原本就生活在那里,大家都不得而知。
接下来要野外放归的这些梅花鹿,它们脖子上会戴上一个颈环,通过这个颈环可以追踪到它们的行动轨迹和活动规律,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更多关于华南梅花鹿的秘密会被揭晓。
“实施珍稀濒危物种华南梅花鹿的野外放归,主要是为了实现华南梅花鹿野外种群的数量补充和复壮,为华南梅花鹿的就地保护和迁地保护提供科学数据和经验。”保护区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随着来临安旅游的人越来越多,保护区里风景绝美,一直吸引着驴友和普通人打卡,保护区工作人员呼吁,大家不要进入法定不可进入的自然保护区核心区和缓冲区,给梅花鹿提供一个安静的生活环境,“对野生动物最好的保护,就是远离它们,还它们一个自由生长的空间!”
因为这些丛林精灵们胆子真的很小,人类的各种活动很容易惊扰到它们。
(原标题《十几二十头梅花鹿要放归野外,临安清凉峰有一场小别离》,记者 黄伟芬 摄影 章叔岩,编辑 李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