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期待赛制更灵活
09.04.2015 18:47
本文来源: 教育局
从2009年起,依托全省525所足球定点学校和其他体育传统学校,12个布局城市均已开展高中、初中、小学男女甲(五、六年级)乙(三、四年级)组的校园足球联赛,部分城市还开展了幼儿足球操展示和大学联赛。
记者了解到联赛在带动学校足球水平提高、普及发展的同时,校园足球比赛也呈现“冷热不均”的现状。
区域内没能“动起来”
让诸暨市行知小学足球教练王涛困扰的是,诸暨现有5所足球定点学校,但只有该校拥有男甲、男乙、女甲、女乙4支球队,其他学校或只有女足,或只有男甲。因此,除了在学校内部进行友谊赛,平时孩子们很少有机会和其他学校交手。
“对于13岁以下的孩子来说,足球比赛更有锻炼价值,但除了每年参加绍兴市联赛,一年到头几乎没有比赛可打。”王涛坦言,如果要和其他学校打球赛,需要学校、教育局和街道审批,往来还要坐车,比赛的成本和安全风险太高。
作为今年绍兴市级小学联赛承办学校,刚摘得柯桥区小学足球联赛冠军的柯桥小学,迎来了提前到学校试场地的球队,几场友谊赛打下来,足球小将们兴致颇高。
“我们平时就缺比赛。”柯桥小学教练王彦培说,今年区里增加联赛,多了几场比赛可以打,而平时机会很少。他期盼的是,在赛季外也能有形式多样的区域联赛。
采访中不少教练表示,尽管校园足球学校数量逐年增多,但学校之间平常的比赛交流并不多。
这样的问题在其他地区也普遍存在,省校园足球办公室相关负责人表示,在校园足球推广中,除了每年一度的联赛,同一地区学校之间的联赛、校内联赛更有示范意义。但碍于部分地区球队少、外出审批手续繁琐,区域内日常交流没有真正“动起来”。
两头“热”中间“冷”
不仅区域间比赛交流不均衡,在现有的四级联赛机制中,也存在两头“热”、中间“冷”的状况。
“小学足球比赛参与度比较高,到初高中阶段,参赛选手和比赛场次就会逐渐‘缩水’。”宁波市足球协会副秘书长俞学丰说,目前学校按照学区划分,不少定点小学对应的初中不是足球特长学校,导致不少孩子小学毕业后,就面临“无球可踢”的尴尬。
而即使是进入足球定点学校,在初高中阶段,来自学业的压力和家长的阻力也显而易见。俞学丰说,有教练曾向他反映,参加市级足球联赛,不仅家长有意见,班主任也有意见,很多时候都需要教练员“求着去参加比赛”。
在省大学生足球赛协会秘书长董海宇看来,校园足球四级联赛机制的发展和水平提高,与小学、中学、高中和大学形成稳定梯队建设相辅相成。但我省校园足球联赛开展5年来,踢球的孩子只有极少数好“苗子”能脱颖而出。因此大学联赛参与度虽高,水平仍有待提升,在每年举行的全国大学生足球联赛南部分区比赛中,我省代表队多次止步于小组赛。
“足球要发展,大学要发挥龙头作用。”董海宇说,目前踢足球的孩子大致有3条出路:一是直接进入少体校就读,走足球专业道路;二是高中毕业后参加高校“体育单招”,对文化课要求较低,意味着学生只能从事足球或相关体育行业;三是参加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招生进入高校学习,可以根据考生兴趣选择非体育类专业就读。
董海宇说,在坚持学业的同时不放弃体育特长是家长和学生更为青睐的选择。但近年来,高校针对足球高水平运动员招生名额并不多。“多数家长综合考量后,就会放弃让孩子专业踢球这条道路。”
期待新赛制有新气象
省中学生体育协会常务副秘书长华云飞介绍,如何优化赛制,以赛制促校园足球推广是今后面临的主要问题。让不少基层学校欣喜的是,全国校园足球领导小组发布的消息显示,全新的非功利性的全国校园足球联赛将于9月份开始运行。
新赛制中,小学组不再进行省级联赛,只踢到市级层面为止,更具普及性的校内联赛和校际联赛将成为主流;初中组比赛仍保持省级联赛,大学仍举行省级、全国联赛;而高中除了原有的省级联赛外,优胜者还可以向全国大赛发起冲击。
“我省新赛制将于9月启动,因为增加全国赛,高中联赛时间将整体提前。”华云飞说,目前组委会探讨在高中组推行技术分级制度,此前我省大学足球联赛从2011年开始打破按照学校性质的分组,效仿中超甲级、乙级、丙级的技术等级进行排名。“通过升降级的比赛方式,不仅能让传统足球强队打得更过瘾,对起步的新足球队来说,同技术级别踢球不再是难事,激励作用也更明显。”
此外,“校园足球推进方案”还将为有踢球特长的孩子提供了一条上升通道。在优化四级联赛的同时,竞赛还将增设训练营,每学年县、市、省将按照区域选拔队伍参加足球训练营,组织中小学生进行高水平足球训练和竞赛,培养和选拔优秀青少年足球运动员,并组队参加上一级训练营和全国训练营,利用寒暑假集训、比赛,提高水平。足球训练和竞赛成绩将记入个人档案或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有望成为升学、评优、奖励的依据。
本文来源: 教育局
09.04.2015 18: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