栎社与《琵琶记》的故事

28.12.2014  13:55

  宁波栎社机场,每天飞机起起落落,迎送着过往客人。栎社在古代也很有名气,600多年前是高明写成《琵琶记》之地。

  栎社离宁波不到10公里,属鄞州石凑颉R惶跣〗郑嗍迓罚墒蹦Q老】杀妗U饫镉泻枚喾缇暗悖@炙吕锪ǔ兀獬乇卟尚铝廴卟枨辶埂缒暧κ歉呙髀凼盖某∷@罴疑脚员哂刑跣『樱驹诠拥男∏派希煽醇佣园兜纳蚴献陟簦俸拥囊淮Ψ孔幽耸歉呙鞯淖〈θ鸸饴ァ

  高明,字则诚,生于元成宗大德年间,浙江瑞安县人。他一生经历了元、明两个朝代,考中进士,当过几任小官,后来有几方势力拉他去当官,他不肯便悄悄来到宁波南乡栎社隐居。高明自幼聪颖多才,幼时放学回家,穿着绿衣袄蹦蹦跳跳,正好一位老尚书送客从路边经过,他讥笑道:“出水蛙儿穿绿衣,美目盼兮!”高明见那老尚书穿着红色朝袍,便对答道:“落汤虾子着红袍,鞠躬如也!”可见高明从小善于工对。栎社沈氏是望族,诗书传家,对博学多才的高明倍加器重,把高明安顿在临河的沈家私宅,让高明有潜心创作《琵琶记》的环境。

  南戏《琵琶记》,在文学史上与杂剧《西厢记》齐名,民间有北有“水浒”,南有“琵琶”之说。放牛娃出身的明太祖朱元璋曾说:“五经四书如五谷,家家不可缺。高明《琵琶记》如珍馐百味,富贵家岂可缺耶?

  传说高明写《琵琶记》有生活原型,促使他改编成南戏剧目。高明经常去慈城听赵宝峰讲学,会见罗本等人,了解到慈溪有位姓赵的烈女,尊敬长辈,任劳任怨,使高明想到《赵贞女蔡二郎》的南戏剧目,剧中蔡二郎弃亲背妇,为暴雷震死。高明把它改成《琵琶记》。《琵琶记》中赵五娘是作者鼎力歌颂的一位普通女子。她对丈夫有深厚的爱情,不羡慕荣华富贵,不赞成丈夫上京赶考。当丈夫遵父命离家赶考后,赵五娘又毅然独自肩负起持家养亲的重担。丈夫一去杳无音信,又碰上灾荒年月,她再三劝慰饥饿难忍、日夜吵嚷的公婆,为省下细米孝敬公婆,她背地里吃糠充饥。她的一片孝心却引起公婆的怀疑,认为赵五娘瞒着他俩在弄什么好东西吃,不仅抢白数落她,甚至动手打她。当公婆弄清事实后,感动得老泪纵横,双双倒地昏迷。为了埋葬死去的公婆,她剪下头发,沿街叫卖,麻裙包土,自筑坟台,最后画下形衰貌朽的公婆遗像,背着琵琶,卖唱求乞,上京寻夫。也许是作者出于对赵五娘的同情,把原来剧中的负心汉蔡二郎改写成孝子蔡伯喈。剧中也表现了蔡伯喈在赶考、招婿、任官过程中的种种矛盾心情,最后以大团圆结局。

  《琵琶记》还引出一个与栎社息息相关的传说。明朝人王世贞在《汇苑详注》中有这样的记载:“高明撰《琵琶记》,填至吃糠一折,有糠和米两处飞之句,案上两烛光合而为一,交辉久之乃解。好事者以为文字之祥,为作‘瑞光楼’以旌之。

  古人把两烛光合一的现象,视作吉祥之兆。沈氏后人于是把高明住处称作“瑞光楼”。这种传说,并非一定是事实,但却在历史上传为佳话,表达了人们对《琵琶记》的喜爱。瑞光楼里有“瑞光堂”匾额,至今还存放在沈氏宗祠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