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高新区(滨江)“三次创业”再出发

10.12.2015  08:53

  中新网杭州12月9日电(赵晔娇 王逸飞 严格)杭州高新区(滨江),这是年轻人的天下,也是一片年轻的热土,阿里巴巴、海康威视、华三通信等一批信息经济巨头发迹于此。杭州高新区(滨江)党委书记詹敏说,这三家公司都从滨江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成长为顶尖企业。

  在中国信息经济版图中,杭州高新区(滨江)(下称滨江)举足轻重。20多年来围绕自主创新、中国智造和智慧应用,滨江打造了网络信息技术产业完整产业链,形成了千亿级智慧经济产业,和电子商务、智慧互联、智慧物联、智慧安防、智慧医疗、智慧环保等一批“互联网+”的产业集群。

  8月底,杭州高新区正式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詹敏表示:“接下来滨江就要当好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核心区,发挥好核心区的领跑示范带动作用。我们要奋力推进‘三次创业’,这就是滨江发展的主线。”

  “迁就”人才,夯实自主创新高地

  人才生态,一直是滨江引以为傲的亮点,也是其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奋力推进“三次创业”的核心驱动力。

  范渊的故事是这里人才生态的真实写照。

  8年前,从美国圣何塞加州州立大学硕士毕业、被誉为“硅谷英才”范渊,毅然放弃在美国的一切,成立杭州安恒信息技术有限公司,扎根滨江创业。“滨江有很好的创业环境,很像硅谷。同时政府有留学生的帮扶政策,很多帮助都落实到位。这里对优秀人才的期待与渴望是非常强烈的。”范渊说着吸引他扎根的理由。

  担任国庆60周年、上海世博会、广州亚运会多项盛会安全产品和服务提供商的安恒和范渊,逐步依靠自主创新收获成功,其公司也达600人规模。

  相比范渊,吴竑彦还只是一名草根创业者,但从他身上也能看到这里对人才的重视。

  投身互联网的吴竑彦,来到滨江建立起自己的团队,其研发的“藏趣”APP用户数很快便达20万。他说:“这里鼓励成功宽容失败,敢于投入舍得投入。这里可以补齐我的短板,对接所需的社会资源,也有着更高效的政府和更专业的服务”。

  对于人才,詹敏表态:“对人才就是要有‘迁就’的思想。迁就人才造就好技术和好企业。政府要让人才喜欢这个区域,企业要让人才乐于留在这个企业,人才要适应和融入这个地方和这个企业。人才留下来,要把技术搞得棒棒的。”

  这种“迁就”,让滨江有了既有“大树”又有“小草”的人才生态。滨江区委常委、组织部长叶泽介绍,滨江每年新增海归人才300余名,平均每年引进人才数量达2万余名。除54名“国千”人才外,还有96名“省千”人才先后被评定,以及25万高新技术产业从业人员,其中一半是研发工程技术人员。

  全新战略机遇下,滨江对人才的“迁就”也再次升级。

  最具说服力的是滨江对杭州“人才新政27条”的落实。年初,此新政被视为扶持力度堪称全国前列的引才政策。为搭建“三次创业”基石,滨江将新政的落实作为了重点。

  政策出台前期,该区通过“5050计划”网站、“滨江发布”等众多渠道加强宣传,并主动走访企业、人才,与重点骨干企业进行专题对接,根据新政操作细则做好市、区两级政策衔接,建立了多渠道受理、分条线办理的机制。

  在政策兑现方面,滨江对符合条件的高层次人才进行点对点服务,提高兑现效率。目前该区已有200余人通过人才分类认定审核。

  另外,滨江正在酝酿出台新一轮“5050计划”,这是“人才新政27条”之后滨江史上力度最大的引才计划。新政策将配比杭州市“人才27条”,可以重复叠加。以顶尖人才和团队的重大项目为例,在杭州最高可以获得1亿元项目资助,而在滨江同样匹配了上不封顶的创业资金资助,以及政府股权投资和银行贷款担保。

  此外滨江将不再对人才是否有海外学历背景作限制,同时突出人才的直接认定结合杭州市新政的人才分类,对符合条件的人才均予以直接认定,均可获得相应额度的创业资助。

  如今,滨江的人才观也在不断升级,即打造人才国际化。

  “国际资源流动是国际化的重要标准,在人才全球化竞争背景下,人才的国际化也会倒逼城市的国际化。滨江将通过专业化团队和市场化机制的作用,来推动人才国际化。从引才角度看也要推动产业、企业实现市场国际化。我们所有努力方向,就是实现滨江更早、更高水平的国际化。作为示范区核心区,滨江就应该在这方面出手更准,动作更快,效率更高。”叶泽说。

  “滨江要把人才搞得多多的。人怕多但人才不怕多,多多益善!”詹敏十分坚定。

   “小二”服务,优化“三次创业”环境

  当人才汇聚滨江,为其打造培育创新的土壤,也成为全区之愿。其中打造“小二”式政府服务优化创业环境,是滨江推进“三次创业”中的工作重点。

  在滨江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党委副书记、副局长钱毓军的微信中,有许多个群组——高新会、民营企业群、文创企业群等。有空余时间,钱毓军都会点开手机,回答群里来自创业者、企业家向她提出的问题。在这些群里,还有许多来自其他部门的领导干部,工作之余他们也在主动搭建着与企业、创业者沟通的桥梁。

  在滨江,政府层面对创业创新提供“小二”式服务支撑,在企业与创业者中已有口皆碑。

  5月,杭州优位科技负责人在滨江区市场监管局领取了浙江省第一张“五证合一”营业执照。新版营业执照同时印有企业注册号、组织机构代码、税务登记证号、统计登记证号、社保登记证号。

  以往,企业办证需要繁繁的跑部门、递材料、等审批,耗时费力。而今年滨江进一步深化商事制度改革,率先试点实施“五证合一”,材料齐全的企业两个工作日即可完成领照。

  “以往我们说办证是跨‘110米栏’,而现在让企业办证真正变成了‘百米跑’,方便多了。”优位科技负责人说。

  自2012年底滨江首次开展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以来,截至今年8月,企业在册数已达22587家,较改革前10515家的在册总数已近翻番,政策效应尽显。

  钱毓军说:“为企业做好‘店小二’式服务是我们现在最重要的任务。”目前,滨江区市场监管局在积极推行工商登记制度改革,降低登记门槛的同时,还通过打造各种贴心式服务平台,对企业进行法律法规、建账建证、知识产权等方面的培训指导,也不定期举办沙龙、座谈等,为企业提供资金、场地、技术、人才等方面的对接机会。

  放眼滨江,“店小二”服务也已经成为政府及各部门层面主动追求的标准。为更好服务小微企业,滨江专门成立“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推进领导小组,以加强部门间的调配、资源整合和工作保障,并相继出台支持创新创业的“1+X”产业新政、促进知识产权及全面落实小微企业各项税收优惠减免政策。

  钱毓军说:“我们希望这种服务让企业感到更加便捷更有效率,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和‘三次创业’中,政府的服务与平台搭建都将发挥更大的后勤保障作用。”

  “滨江下放权力,让企业可以放手做专做强,并针对实际情况在企业起步时就主动制定扶持政策措施。在发展过程中这里提供的综合服务,对解决企业遇到的困难起到了很大作用,让创客能真正实现梦想。”范渊说。

  如其所说,政府助力下,在滨江梦想可以变得更真实。

  “80后”毛靖翔三年前归国创业,多次寻址碰壁后,他将初创的“米趣科技”落址滨江。在创业政策支持、政府服务保障的环境下,其公司市值已超20亿元。正是这片土壤,让一个又一个自主创新“弄潮儿”开始涌现。

  去年滨江新设企业5351家,同比增长114%。今年前三季度,滨江新增小微企业达3079家。

  “滨江围绕产业创新链积极配置公共职能,破除多项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障碍,创业创新的生态圈已经渐趋成熟。今后滨江要更多地先行先试,要更加宽容失败,为失败承担更多成本,为浙江输出更多创新能力,做出创新示范。”詹敏说。

  保“科创”初心,打造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示范区

  谈及创新能力,滨江对科技创新的坚持可称表率。

  这里从不缺少科创的人物和榜样。2003年成立的华三通信,如今公司体量已超百亿,生产几乎都是外包。该公司5次入围全国企业发明专利授权前十强,提交专利申请总量达到6180件。目前其正与合作方打造物联网工厂,采集流水线信息,提升生产效率,并和开展合作尝试做出中国智能制造的案例。

  去年,王军一离开原公司,在滨江创立杭州和壹基因科技有限公司。他所深耕的基因检测技术,是从血液或其他体液中检测人的DNA是否有突变的技术,既可以诊断并早发现疾病,也可用于疾病风险的预测。

  “我们有一项产品是循环肿瘤DNA基因检测,对早期癌症的检测具有革命性意义。”王军一举例说着他们的突破。今年其公司刚完成4950万元的A轮融资,而打造基于基因检测和大数据的健康管理平台,成为了王军一的目标。

  在滨江,不论是初创还是巨头,不论个人还是团队,科创都是每个成长和繁荣背后不变的主题。去年该区技术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130亿元,同比增长11.4%。在浙江省2015年度创新型试点城市(县、区)测评结果中,滨江位列37个试点县(市、区)榜首。

  在科技创新带动下,前三季度滨江GDP增幅保持在13.2%,信息技术产业实现营业收入1157.8亿元,同比增长23.6%,206家规上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823.2亿元,同比增长11.5%。

  滨江科技局局长周皓表示:“我们希望通过打造类硅谷的创新生态,来促成科技成果在这里实现产业化。滨江的成绩是全区多年坚守科技创新初心,坚持科技成果产业化国际化目标的结果。”

  对于获批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落址,他认为这是对滨江“三次创业”的极大推动。“滨江的‘三次创业’,目标是建设世界一流的高科技园区,滨江将围绕这个目标推进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推进科技体制改革的省级试点工作,并最终推进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核心区建设,为省市改革创新提供经验。”

  在鼓励科技创新方面,滨江从未止步。

  6月,该区出台杭州史上最大力度支持创新创业的地方性政策——涵盖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创业、企业发展、众创空间发展、鼓励创业投资发展四方面的“黄金12条”,在浙江首次落地中关村“6+4”政策,吸引更多与高新技术产业相关联的科研型创新力量参与。

  按该政策,对于草根的科技创新,滨江鼓励建设并支持众创空间,运营机构、初创企业均可享受房租补贴、活动补助、专项研发资助等。同时鼓励新注册设立天使、种子类投资基金,投资项目领域符合产业发展导向的,政府创业投资引导基金可通过有限合伙制形式进行阶段参股但不控股,比例最高可达25%。

  科技创新的利好在滨江层出不穷。

  继“黄金12条”推出后,浙江省另一项关于科技体制的省级改革试点,也正在滨江蓄力前行,并努力成为浙江科技体制改革的示范样本。

  周皓说:“这轮改革中滨江将进一步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打造网络信息技术开发与应用领域的创新创业生态,培育一批类阿里、类华三等具备国际话语权的本土企业。”——此前,滨江已培育了34家本土上市公司。

  而在科技人才的激励制度方面,这里同样不遗余力。滨江设立了不少于1亿元的人才引进培育专项基金,构建由国际人才联络、国际合作创业等平台组成的创业人才生态圈。

  近日,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试验区也在滨江落点,试点旨在引导和培育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为区域科技企业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管理、保护提供全方位的支撑。

  “大企业的下一步是国际化,此过程中必然需要提高这方面意识和水平,我们希望培育大批具备一流水平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帮助企业提早适应、开拓海外市场。”周皓说。

  未来,滨江将通过在产业链的协同创新机制、国际开放的合作机制、科技成果的转化机制、科技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机制、促进两化深入融合机制、科技人员创新创业的激励机制上不断健全完善,力争到2017年底基本打通创新强、技术强、产业强的通道,成为中国创新驱动转型升级的示范区、互联网创新创业的示范区、科技体制改革的先行区。

  山高愈前行,梦好起宏图。

  细看钱塘南岸,滨江从过往里汲取经验,从成就中收获鼓励,在人才背后看到希望,在服务之中呵护梦想,在科创路上不断闪光。对滨江而言,未来不远也已愈发清晰。(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