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闹市里藏着的“求是书院”旧址 是不是该想办法好好整修保护?
都市快报 见习记者 凌姝文 文/摄
小花园里很多树被拦腰截断,水池干涸像个泥巴池
殿内只有8盏白炽灯,连展品标签上的字都很难看清
修修补补的正门
破旧的小花园
“前几天,小孩放学,我带她到杭州近代教育史陈列馆逛了一圈。原以为会步入一个知识的殿堂,没想到陈列室里空荡荡的,没几个展品,外面的小花园也一派荒芜。听说这里是‘求是书院’的唯一现存旧址,是否应该好好管?”不久之前,市民钦先生在“杭州新闻”App“民意直通车”栏目给我们留言。
循着钦先生留下的地址,我们来到杭州近代教育史陈列馆,发现推门左手边的偏殿,已经成为管理人员的办公场地,穿过小庭院往前走十几步,就到了大殿。大殿宽约22米、深约18米,这么大的空间里只有零星几个展品。即使是大白天,殿内的光线却很暗淡,有点像恐怖片的取景地。
大殿东面的小花园,算是“重灾区”。在这里,我看到了自己小时候常见的熊猫垃圾桶,很多树被拦腰截断,园中小径上都是泥沙尘土,还停着一辆小推车,正中间的水池没有水,俨然像个泥巴池。院内管理员说,几年前他刚来的时候,水池就干了,听说已经干了几十年。
大殿展品少、布置简陋 弘一法师的毛笔……
杭州近代教育史陈列馆,是闹市中的一抹僻静。
从庆春路拐进大学路,路口是高大的远洋大厦,路的西侧是浙大医学院的集体宿舍,往纵深了走,还能闻到菜市场的腥膻味。
来到大学路160号,半敞着的两扇典雅木门,含蓄地迎接来访者。木门上方,有“求是书院”四个字,旁边的白墙上用鎏金刻着“杭州近代教育史陈列馆”这几个字。
这里是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还被列入杭州市青少年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场馆名录。主要的参观内容,都在大殿内。
走进大殿,一股陈年木材的气味扑鼻而来。
前殿立着一块刻字屏风,上面徐徐描述了杭州的文化教育史。屏风左侧的墙角有几张桌椅,右侧是一把太师椅,墙上挂着孔子的画像。
绕进后殿,光线一下子暗下来,偌大的场地只挂了8盏简陋的白炽灯,连展品标签上的字都很难看清。
展品分布在屋子的四边,一共有11件,都用玻璃罩着,包含了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的南洋公学课本、民国十八年(1929年)的浙大教育周刊、民国三十六年的新编英文字帖,还有民国时期的玻璃制油灯盏、私塾教材《大学》、打字机、显微镜等。
还有一件展品,是弘一法师的毛笔,不过笔头和笔杆已经分离了。
弘一法师的毛笔
不管是玻璃罩还是墙面地砖,都显得很沧桑。展品不多,也没人引导,但如果仔细逛的话,大概还是需要半小时。墙的三面挂着杭州近代教育历史资料,记录了从1840年至1949年的教育变迁。
我在里头参观期间,没有看到其他访客,整个大殿显得空荡荡的。
管理员说:“展馆每天9点至16点开馆,周一闭馆。来的,要么是浙大毕业的学生,来重拾情怀的;要么是学校组织的学生参观团,来汲取知识的;也有一些是过路客,纯粹好奇进来瞄一眼。”
『相关阅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