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流落杭州的瘦妞和儿子冬冬“五一”前回到河南老家

03.05.2016  12:27

  冬冬在自己家里帮忙捡垃圾。

   浙江在线05月03日讯 (钱江晚报记者詹程开)这些天来,“流浪母子”瘦妞和冬冬,一直牵动着杭州市民的心——

  3月29日凌晨,露宿杭州街头的母子被人发现,孩子看起来只有三四岁大,母亲时而正常时而不正常。

  在武林派出所民警帮助下,男孩寄住在杭州市儿童福利院,而他的妈妈则在杭州市第七人民医院接受治疗。通过民政部门的努力,终于找到了这对特殊母子的家。4月27日,钱报记者随同杭州市救助管理站的专车,陪着他们一起回到了位于河南信阳市息县杨店乡石大庄村的老家。

  这次回家,母子俩并没有等来亲人的欢迎,曾经居住的房子也是灰尘满布,垃圾满地。村里人是热情的,一直帮着母子俩收拾房子安顿下来。但“瘦妞”一直叨念着要离开,要去信阳,带着孩子去大城市住,一直到村支书说出孩子要读幼儿园的话,她才点头同意留下来。

  但愿,这次回家,冬冬不用再四处流浪,可以在家乡安稳长大。

   离开时,冬冬“哇”一声哭了

   车到村口,瘦妞忽然喊“快掉头”

  4月27日早上六点不到,杭州儿童福利院的阿姨就叫冬冬起床了,给他穿上了他最爱的红色外套,早餐是冬冬最喜欢的牛奶和包子。

  早上7点,杭州市救助管理站副站长俞珍来接冬冬了,把着冬冬的小手做出再见的动作,冬冬“哇”一声就哭了,闹着不肯上车,从他表达不清晰的语言里,可以听出,他舍不得离开福利院,还有他称为妈妈的林玉珍。

  不过,车子上了高速后,冬冬慢慢活跃起来,不时拿着手里的小恐龙玩偶手舞足蹈,还自顾自地哼唱起大人听不懂的歌。

  妈妈张智诚显得很平静,也没有特别想去和孩子亲近,钱报记者叫她“瘦妞”时,她笑了,“小时候这么叫的,现在没人叫了。”

  一路上,和她聊天时,她的思路时而清晰,时而糊涂。她说,有个老母亲,今年大概七八十岁。至于别的亲戚,她说,“基本没什么联系,大家都忙着自己的事情呢,哪里管得了我。”

  下午六点不到,车子开到了家乡的村道上,张智诚的脸上也没有回到家的喜悦,倒是喃喃说了一句:“这条路我上学时经常走的。”

  但到了村口,透过车窗看到村口站着的村民时,她突然激动起来,跟司机说:“快掉头,把车开走,我不要在这下车。”然后一直坐在车上不肯下来,“我以前和他们吵过架的,真是不想见到他们……”嘴里喋喋不休地细数起过往的一些小纷争。

   回家了没有亲人的等待

   村里人说瘦妞当年也是个文化人

  来接“瘦妞”和冬冬母子的是石大庄村的时书记。

  时书记说,这已经是张智诚第三次被人送回来了,上次是今年春节前被人从贵州送回来,“春节后没多久,她又不见了。”

  因为瘦妞和孩子要回来,时书记一直在和瘦妞的哥哥姐姐联系,“一个哥哥电话联系上了,但不承认有这个妹妹,还有两个联系不上。”时书记很无奈地说,瘦妞的妈妈现在跟着儿子在信阳生活,给她打过很多个电话,但都无人接听,“现在村里,只有她的外甥在,但他外甥说,为了姨的事儿,已经和老婆吵了好几架了。”

  村民老张说,春节时,很多人看她一个人带着孩子挺可怜,还给他们送一些衣服,吃的用的,“年前有一次,她突然犯病,死死掐住一个邻居的脖子,还好后来被人拉开了。”这件事在村里人尽皆知,后来,很多村民就对瘦妞避而远之。

  村里的徐村长说,张智诚是高中毕业的,在村里也算有文化的,毕业后,她在当地的一家照相馆里当摄影师。

  “后来,她嫁到了外乡,听说她去搞了传销,她老公就不要她了,可能因此受了刺激,有时就不太正常了。”

   听说儿子可以上幼儿园

   瘦妞终于点头同意留下

  张智诚这次回乡还是住她二哥的一间空房子,房子只有一层,砖块结构,没有任何粉刷,有两个房间,没有独立厨房,也没有卫生间,到处是灰尘,除了电灯没有其它电器。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一张沙发四个底脚都不稳了,基本没有办法坐下。

  张智诚到屋里转了一圈,打开空荡荡的柜子看了两眼,一直说,“我想走,想带着冬冬到别的地方去生活,想去大城市……”但是问她大城市哪里好,她也说不出,只是说着和村里好多人家间细小的摩擦和矛盾。

  倒是冬冬到了家里,看到床上有不少垃圾,就用小手把垃圾一点点捡起来,又走到屋外丢掉,像个小大人一般懂事。

  不少村民,都一起帮着收拾屋子,把屋里的垃圾抬出去,然后拿来扫把做清洁。时书记还派了村里的会计,去给母子添置床上用品,煤气灶,柴米油盐等生活必需品。

  因为张智诚当年一来二去中,户口弄丢了,时书记说了,“你们只要在这里住下,我们马上把你的户口办好,再给你办低保,你的户口上好了,冬冬就可以办户口。孩子能上幼儿园,就不用到处去流浪了。你不能光为你自己考虑,要为孩子想想。”听到这里,钱报记者终于看到“瘦妞”点了点头。

   记者手记

  我记得,张智诚看到冬冬离开福利院痛哭时,嘀咕过一句,“这孩子咋了,过去不管离开哪里,从没这么哭过。”或许对冬冬而言,杭州这座城市的温暖,已经悄悄扎根在他的心里,哭是他表达留恋的方式。

  送张智诚和冬冬回家这一路,不仅是记者,连福利院的工作人员们心里都很忐忑,万一找不到归宿,母子再出来流浪怎么办?

  但好在,村支书和村长给了这对母子最大的帮助,让他们有了住的地方,有了基本的生活保障,有了一个全新的开始。毕竟,只有在家乡,冬冬才能有户口,有机会接受教育,有机会像普通的孩子一样长大。

  其实也有很多读者在问,如果让一个更好的家庭来收养冬冬,是否会对他本身的发展更好?

  俞珍说,按现行的法律,孩子有自己的母亲,还有其他的亲属在,并不属于孤儿和弃儿的范畴,包括他的母亲主观上并没有放弃对孩子的抚养权,是无法办理收养手续的。

  但是对于这样一个母亲是否有能力照顾孩子的成长,其实还是值得探讨的,希望能有更加完善的儿童福利保护机制,来保障孩子有一个健康的成长环境。

(本文来源:钱江晚报     责任编辑:吴红梅)

版权声明

凡注有衢州日报、衢州晚报、掌上衢州或衢州新闻网的稿件,均为衢州日报报业传媒集团独家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不得转载;授权转载必须注明来源 为"衢报传媒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