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市工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研究

29.01.2015  11:15

工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战场。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十分重视工业经济发展的质量,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指出要把推动工业经济发展的立足点转到提高质量和效益上来。浙江省启动了工业强县(市、区)建设工作,并把工业质量和效益的提高作为评价工业强县的重要指标。杭州市也从2002年开始把“工业兴市”确定为发展战略,要求大力推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因此如何进一步提高杭州市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成为决定杭州工业强市建设能否有效推进的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对杭州市工业发展状况的分析,就如何提高工业经济效益水平提出建议。

一、杭州工业经济发展的情况

近年来,全市上下在深入贯彻落实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精神基础上,根据杭州市实际情况,积极对接国家相关政策,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扎实推进“四换三名”工程,全市工业在总量规模、经济结构、科技创新、经济效率、环境保护等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一)从总量规模看:总体实力不断增强。 2013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84家,拥有资产总额达12680.28亿元,是2000年的6.94倍。 2000年,全市工业总产值仅为1543.57亿元,自2010年突破万亿后,2013年已达到了12418.00亿元,比2000年翻了三番。工业增加值从2000年的360.97亿元持续增长到2007年的1717.65亿元,之后由于金融危机,总量变动不大,2010年恢复较快增长, 2013年达到2664.13亿元。利税、利润同步增长。2000年全市利税总额为161.61亿元 ,其中利润总额76.20亿元,到2013年,规模分别达到1450.5亿元和853.6亿元,是2000年的9.0倍和11.2倍。(见表1)

 

表1: 2000-2013年杭州市规上工业相关指标情况表

年份

年末资产总计(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亿元)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亿元)

利润总额

(亿元)

利税总额

(亿元)

2000

1828.35

1543.57

360.97

76.2

161.61

2001

2148.96

1919.51

444.91

107.56

208.54

2002

2514.19

2400.3

597.01

145.48

274.98

2003

3258.93

3202.52

783.51

194.16

359.54

2004

4118.31

4486.58

1019.47

226.74

427.23

2005

4781.34

5441.13

1126.54

234.99

450.68

2006

5564.68

6975.46

1363.17

314.49

576.51

2007

6573.12

8351.4

1717.65

414.55

730.5

2008

7506.26

9379.58

1743.20

453.92

802.13

2009

8405.62

9390.73

1792.00

510.97

882.62

2010

9937.41

11081.04

2153.83

764.47

1224.48

2011

10968.69

12352.92

2369.00

795.53

1330.48

2012

11983.52

12959.68

2492.00

771.68

1339.94

2013

12680.28

12418

2664.13

853.6

1450.5

     

(二)从经济结构看:新兴产业唱响主角。 纵观工业结构变化,杭州工业呈现出从传统工业向现代工业转变、从传统产业向高附加值产业提升的发展轨迹。20世纪90年代后,杭州市确定了以机电工业为主导产业,以丝绸纺织、化工医药、电子仪表、轻工食品为支柱产业的工业发展方向,重工业是当时拉动全市工业增长的主要动力。而近年来,随着资源、空间、环境等制约因素的影响日益突出,市委、市政府根据杭州的实际情况和国家产业政策导向,提出了发展十大产业、智慧经济等一系列新的规划,明确指出要优先发展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装备等新兴产业。目前,杭州市已形成了以机械装备、纺织化纤、食品轻工、精细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兴产业为主导的新的产业结构。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到636.59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25.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785.37亿元,占规上工业的比重为31.1%,对全市规上工业的贡献率分别为24.0%、37.2%,成为全市工业经济在新常态下平稳增长的重要动力。

(三)从科技创新看:技术创新成效明显。 科技投入不断增加。2013年,杭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经费内部支出160.21亿元,是2008年的2.1倍,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33%,比2008年提高0.52个百分点。创新活动取得成效。2013年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为58279件和41518件,分别比2008年增长2.1和3.2倍,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达4915件,位居全国省会城市第一,副省级城市第二。科技转换进程不断加快,从2008年以来,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一直保持良好的上升势头,2013年达到了28.2%,比2008高出13.4个百分点。全市新产品产值增速高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速。由此可见,全市工业企业对新产品研发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其研发能力与创新水平得到了有效提高,已成为增强产品竞争力、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有效途径。

 

 

(四)从经济效率看:运行质量有所提高。 2013年,规上工业企业人均创造收入103.80万元、利税12.12万元、利润7.13万元,分别比2008年提高了25.49万元、5.12万元、3.17万元。三大标志性指标有所改善,工业增加值率(反映工业新创造价值能力,体现附加值高低)、全员劳动生产率(反映企业生产效益)、成本费用利润率(反映投入产出效益)总体向好发展。(见表3)

表2:2008-2013年杭州市三项指标情况

年份

工业增加值率

(%)

成本费用利润率(%)

全员劳动生产率

(元/人)

2008

18.59

5.34

152070

2009

19.08

5.86

151002

2010

19.44

7.60

166516

2011

19.18

6.96

190110

2012

19.23

6.60

232587

2013

21.45

7.39

222570

(五)从环境保护看:节能成效明显。 近年来,特别是“十一五”时期以来,全市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针对能源消耗量大、污染排放高的工业企业,采取了强有力的政策措施, 2013年,全市通过行政性关闭小企业,淘汰落后产能231家,整治制革、印染、造纸等高污染排放企业379家。工业节能成效明显,2009至2013年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年均下降7.7%,比单位GDP能耗平均下降率高出3个百分点。

二、工业发展存在问题和制约因素

近年来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质量渐趋改善和提高,但尚未完全摆脱粗放式经营的框架,后期经济高质量增长的压力仍然较大,突出表现在投入产出效率低、可持续发展能力弱、经济保位压力大三个方面。

(一)投入产出效率低。 相对于其他副省级城市,杭州市工业总量位居前列,但增加值总量反而落后,这一方面由于全市企业从事的是相对精细化的行业,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整个产业链的增加值率,导致全市增加值率较其他地市低。但不可否认,也有产业本身结构上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规模相对小型化。 2013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6284家,户均产值1.98亿元,户均规模小于武汉等城市。从全市现有工业企业的组织结构观察,投入产出水平较低的小型企业所占比重仍然较高,占全部企业的比重达到86.1%,而这批企业的户均产值和利润都较低,在一定程度上拖累了全市工业企业的整体效益。 私营企业效益低。 全市私营企业多采用“家族式”生产和管理模式,这类模式虽在创业初期能推动企业迅速成长,但在企业形成一定规模后受能力和机制双重“瓶颈”制约做强做大的难度较大,且普遍具有低成本、低价格、低技术、低收益、低附加值等特征,直接制约了其投入产出效益水平的提高。2013年全市私营企业数为3925家,占全部企业的62.5%,增加值率仅为16.7%,低于全市平均水平4.7个百分点,企业多而实力弱的情况比较明显。

(二)可持续发展能力弱。 突出表现在各种要素制约上。(1)土地资源紧缺。企业发展、转型升级、招商引资都需要土地,而杭州市由于可用土地面积逐步减少,用地成本不断提高,企业投资项目受制于征地难、用地贵等原因,不少地方出现企业外迁现象,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很多大企业的外迁,土地供需矛盾比较突出。(2)人才资源支撑力不强。杭州需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就必须依靠强大的人才资源基础优势,而杭州市在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仍然有比较大的缺口,特别是专业技工比较缺乏,成为制约先进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因素。(3)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由于银行贷款审批程序复杂,要求高,使得一些实力较弱的中小企业很难申请到贷款,只能进行民间借贷,进一步推高了企业的财务成本。另一方面,互保联保危机频发。因为互保联保企业往往是一个行业内或者一个产业链上的企业,在短期内,传染性很大,其中只要有一家企业还不了贷款,或者资金链断裂,众多联保企业都将受到冲击,今年萧山就有多家化纤企业陷入互保困局。

(三)经济保位压力大。 2012年杭州市经济总量被成都、武汉超过,在全国大中城市的位次由第8位退至第10位,其中主要原因在于工业发展放缓,这一方面由于杭州市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未能摆脱“低端效应”,部分传统支柱行业进入微利时代,而新兴产业虽然已成规模,但相对先进城市仍有较大差距,另一个方面也由于投资力度欠强。2008年以来,杭州市工业投资年增幅一直在低位增长区间徘徊。2013年,全市工业投资为910.46亿元,增长6.9%;而武汉为2258.07亿元,增长32.7%,无锡1565.60亿元,增长16.3%,南京2398.96亿元,增长10.5%,无论是投资规模还是增速都赶超杭州。

三、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几点思考

(一)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提升工业整体竞争力。 要按照国家产业政策积极推进全市工业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首先要加快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高技术产业,努力提高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和水平,利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的现代化生产水平,挖掘其增长潜力,尽力在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和消耗上下功夫。其次,加快淘汰落后产能,特别是一些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生产设备和生产工艺,为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腾出土地、腾出能耗、腾出环境容量,实现“腾笼换鸟”,促进产业结构有效优化,提高全市工业的综合竞争力。

(二)加大科技投入,促进转型升级。 鼓励企业完善及加大科技投入。对于研究开发经费R&D占销售收入的比重达到一定标准的企业继续加大政策优惠和扶持力度,对经国家省级认定的重点新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给予一定的奖励。进一步创造条件吸收独立科研院所和高等院校的科研力量,以多种形式投入到企业创新中来,抓好重大科研项目和关键技术的攻关,着力培育一批增长潜力较大和含金量较高的重点产品和名牌产品,提高投入产出效率。进一步优化创新环境、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免去企业创新的后顾之忧。

(三)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 以科技创新为动力,增强产业竞争力,是提升工业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举措。近年来,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呈逐年提升的良好发展势头,标志着全市的产业结构正在向高级化方向发展。但与发达地区相比,仍存有明显差距。政府作为公共产品的提供者要在信息安全、各类信息网络平台资源共享等方面加大投资力度,特别在电子信息制造业、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上,要实行相关要素资源配置适当向信息产业发展倾斜;要鼓励企业主动转变观念,打破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经营理念,促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化推广过程中的应用,集中力量,加快工业企业信息化基础建设,通过推动制造业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系统化的进程,进一步降低生产成本、缩短生产周期,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产运营效率。

(四)正确处理好速度与效益的关系,切实转变工业增长方式。 近年来,全市经济增长量中很多都来自于资金追加和劳动的投入,这种以扩大外延为主带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不适应现代经济发展的需要。相关部门和企业必须进一步转变观念,从盲目的增加投入、铺新摊子、追求速度转变到以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只有增长质量稳步提升,经济增长才具有较强的后劲,持续增长才可能有较大的潜力。而杭州市在加快推进“工业兴市”的进程中,要加强质量和效益等指标在评价体系以及政府考核当中的比重,从制度上引导各级各部门更加注重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

 

备注:本文口径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