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加紧急救知识普及,上半年培训人数接近去年全年
浙江在线7月19日讯(浙江日报记者 沈晶晶 林雅琪 实习生 郑菡清) 7月14日,杭州市急救中心培训教室内,26岁的陈秀正在进行一场考试。在面前的橡胶人左肩和右边肋骨处贴上AED(自动体外除颤器)电极片,“正在分析”“开始除颤”,等待机械的电子音过后,陈秀两手叠扣,垂直向下用力按压心脏部位。
30次深度超过5厘米的胸外按压,两次人工呼吸,间隔两分钟进行一次除颤。连续几个循环后,陈秀觉得手有些酸。但她知道下次在公共场所遇到心脏骤停倒地的人时,她可以自信地冲上去,努力让他的心脏恢复跳动。
G20杭州峰会即将到来,杭州的社会急救系统也面临着一场考试。公共场所的急救设备设置如何?有多少人遇上突然晕厥倒地者时,能实施高质量的心肺复苏和创伤急救?
心脏骤停患者
等不及救护车
在急救中心医教培训科科长鲁美丽看来,“社会急救系统要走的路还很长,杭州正在努力。”
进培训科以前,鲁美丽是一家医院急诊科的医生。每个月,甚至是每周,她都会看到因为心脏骤停而猝死的病人,以及悲痛欲绝的家人。而当她询问家人是否做过心肺复苏时,得到的答案几乎都是否定。
抢救心脏骤停患者的黄金时间是4分钟,之后,大脑功能就会产生不可逆的受损。但在杭州,救护车到达现场的平均时间是10分钟左右,而上下班高峰,这一时间可能还要延长一倍。
“每晚1分钟生还率就下降10%,10分钟后,还有多少患者活着?”每一次,看到救护车在与死亡的赛跑中输掉,鲁美丽对“心肺复苏普及到每个人”的渴望就更迫切一点,“人人会救,人人才能获救。”
因此,从去年开始,急救中心在120调度系统中加入电话医学指导功能,只要家属或者目击者不挂机,就能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心肺复苏和创伤急救。
急救知识不普及
AED形同虚设
在给志愿者做培训时,鲁美丽喜欢将心脏形容为“司令部”,而心肌不规律的颤动则是敌方,“心脏被敌方侵占,每分钟攻击300次的频率下,‘司令部’失去指挥权,不能正常搏动排出血液,心音和脉搏消失,大脑缺血。”
此时,心肺复苏的功能,是挤出心脏里的血液,使之流向大脑和肺。而AED的功能,则是找到颤动这个坏人,抓住并且除去他,让心脏回归正常。“心脏骤停就像火灾一样,是小概率事件,可一旦发生就不可挽回,因此AED也该像灭火器设置一样,得到重视。”
据《中国红十字报》报道,中国目前公共场合配备的AED设备数目不超过1000台。在杭州,这一数字更是不到30台。
这些AED设备,主要靠公益组织捐赠或单位购买,设置在地铁站、火车东站、市民中心等公共场所。更尴尬是,近两年来,这些AED设备至今无人使用过,形同摆设。
鲁美丽表示,这与公共场所心脏骤停患者相对较少有关,但主要原因还是急救知识普及不够。
加大培训力度
新增急救设施
要在为高密度人群服务的人员中,普及初级急救知识并不难,只需要参加一到两天的培训课程。而公共场所配备的AED俗称“傻瓜机”。开机,给患者贴上电极片,AED就会自动分析心率捕捉颤动,这时候,急救人员只需要按下除颤键。学习AED使用,可能只需20分钟的时间。
今年以来,杭州市急救中心也加大了针对学校、企事业单位以及志愿者的急救知识培训力度。1月至6月,参加培训的人数达到11875人,这一数字已经接近去年1年的总和。同时,红十字会和一些社会组织也在定期组织培训。但和全市900万人口比起来,依旧是杯水车薪。
近期,一公益组织计划将首批筹集的百余台AED设备捐赠给杭州,委托急救中心设置在一些人员密集的场所。
同时,一项名为“移动AED”的计划也正在协商中。杭州市急救中心、公益组织和专车公司进行三方合作,打造急救志愿者和AED手机调度平台。未来,一位心脏骤停的患者倒地时,急救中心调派系统立刻就能将患者和附近AED设备的位置发送到志愿者和专车、出租车司机的手机上。
他们将为了让一颗心脏重新跳动,全力以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