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4岁港商李达三先生一亿元人民币捐赠浙大
10月26日晚,香港香格里拉大酒店宴会厅,一位94岁的耄耋老人和夫人一起,在护工的搀扶下,缓缓地走上前台。
这位老人是香港著名实业家,声宝—乐声(香港)有限公司董事会主席,卡尔顿酒店集团董事会主席李达三先生,他捐赠1亿元人民币,支持浙大再生医学事业发展,被聘为浙大校董。
李达三先生祖籍是浙江宁波,除了显赫的商业头衔,他的另一个身份是香港宁波同乡会和香港浙江省同乡会联合会创始人,两个同乡会的名誉会长。
现在,他又多了一个与故乡浙江有关的身份——浙江大学校董。
此次晚宴,就是浙大在香港为其举办的受聘仪式。
仪式上,浙大党委书记金德水代表学校,接受了这对伉俪捐赠给浙大的一亿元人民币,并宣布由这笔善款设立的“浙江大学李达三·叶耀珍再生医学发展基金”正式成立。
此次捐赠,是今年6月李达三夫妇与金德水会面期间达成的。这是浙大迄今收到的单笔款额最高的捐赠之一。两天后,善款就一次性到达香港浙江大学教育基金会的账户。
据悉,该基金一方面用于支持中心引进再生医学领域的国际一流专家,组建科学咨询委员会;另一方面用于引进高水平博士后研究员,以大幅度提高再生医学研究中心,在肌肉骨骼系统再生医学的研究力量。
这并不是李达三第一次向浙大慷慨解囊。早在1998年,他就捐资港币200万元,兴建“浙江大学李达三能源科学楼”,并在同年设立“浙江大学李达三奖学金”。
2012年,他又捐赠人民币500万元,设立“浙江大学李达三·叶耀珍学生国际交流奖励基金”,资助浙江大学学生开展国际交流活动。
专访
94岁高龄的李达三总结宝贵人生经验,请钱报分享给后辈
勤俭起家,诚信立业;企高望远,四海为家
晚宴上,李达三先生穿着一套暗格子西装,配以红色领带。妻子叶耀珍女士身穿粗呢子外套,别一枚精致的花形胸针,还涂了裸色的指甲油。
两位老人不仅打扮精致,精神头也很好,笑语盈盈,一点儿也看不出已进入耄耋之年。李达三思路清晰,口齿清楚,带着浓重的宁波口音,就是耳朵有点不灵光,带了助听器。
在晚宴开始之前,他接受了钱江晚报的专访。
早年颠沛流离,坚信读书最重要
李达三从上海澄衷中学毕业时,正值抗日战争惨烈时期,他不愿继续待在日军占领下的上海,于是伺机随一个团队离开上海奔赴重庆。
对于当时路途的艰辛,他记忆犹新,“我过铁路、过公路,穿过山洞,跨过山边的小溪涧,搭过火车和木轮推车,历时45天,最后到达大后方重庆。”
沿途所见所闻,更是给二十几岁的李达三带来了极大的触动。“我途经中国最贫穷的地区,在途中亲眼看到大批骨瘦如柴、营养不良的大肚子孩子,沿途流浪,极为心痛。”
当时他很多同学都参加青年军,当翻译官,但沿途的见闻,让他意识到教育与科技的重要,他坚信读书才最重要,所以踏踏实实地留在会计系学习。
为人处世求稳健,一生最讲“诚信”
1949年,李达三只身南下香港,在旺角578号开了一间店铺。最初,店铺连他在内总共5个员工,专营电器材料批发。“困难主要来自于语言,香港流行讲广东话,但广东话与宁波话没有什么交集,听懂非常难,我们只好努力地学。”
凭着扎实深厚的专业知识和勤勉笃实、与人为善的经营之道,渐渐地他在业内声誉鹊起。“我为人处世一直都很小心谨慎,计划求稳健,对他人也不会提出过高的要求,尽量顾及他们的能力和感受。”李达三老先生说。
上世纪80年代后期,李达三在海外开辟第二战场,向酒店业进军。
商海沉浮数十载,采访结束时,李达三先生总结了几点他认为最宝贵的经验,并当场握了一支圆珠笔写下,请钱报记者分享给后辈:“勤俭起家,诚信立业。企高望远,四海为家。己所不欲,不赐予人。事业有成,回馈家乡。”
老先生说到做到。他本人已经记不清到底有多少栋以他或夫人的名字命名的教学楼。他说:“我只是负责捐钱,至于学校要拿我的名字命名,那就是他们的事情了。”
(记者 张冰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