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届机器人峰会引瞩目:乘“峰”破浪共探智能
图为:工作人员正在操作消防灭火机器人。 何蒋勇 摄
图为:护理机器人。 何蒋勇 摄
图为:宁波机器人体验馆展出机器人“王阳明” 何蒋勇 摄
中新网宁波5月29日电(何蒋勇 李佳赟 张巍平)在《中国制造2025》中,机器人被列为政府需大力推动实现突破发展的十大重点领域,从机械的工具到贴近日常生活,机器人早已不是科幻产物,当智能之光照进现实,迎来的是投资良机和发展蓝图。
以“智能+时代,智胜未来”为主题,近日,第四届机器人暨智能经济人才峰会在浙江余姚举行,峰会将展览和论坛展示相结合,涵盖人工智能、机器人最新前沿技术、创新创业、投融资等诸多项目。
浙江省委副书记、宁波市委书记唐一军在开幕时表示,当今世界,以人工智能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方兴未艾,以机器人产业为核心的智能经济蓬勃发展。他希望广大专家人才及创新机构、创新企业加盟浙江、扎根浙江,携手勇立智能时代的潮头,共创智能经济发展的美好明天。
人机、智能是“主话题”
从全球知名的科学家和两院院士,到国家“千人计划”和重大专项机器人专家,业界巨头纷纷云集本届峰会,畅谈人机、智能话题。
被誉为“世界互联网教父”的美国《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在峰会中,对人工智能的前景以及中美机器人产业对比等问题发表了看法,并与中国智能制造界的有关专家进行“头脑风暴”的往来交锋。
“机器换人”趋势下是否会带来“失业潮”?宁波市智能制造产业研究院院长甘中学表示,机器换人虽然会淘汰一些行业的人力,但智能化同时会带来新的工作岗位,以新工种来取代旧工种。
世界机器人大会执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徐晓兰则表示,能否建设发展智能经济体,能否打造出创造和集聚价值的智能化平台,能否构建起柔性化、定制化的智能生产的模式,都是业界还需要不断研究和探讨的话题。
除了业界的密切交流,现场还举行了项目集体签约仪式,总数达26个,合计金额368.74亿元。其中,中科院知识产权协同创新、政商经体战略合作等重要项目7个;北斗导航等智能制造业项目8个;方太数字化工厂智能制造应用集成改造类项目11个。
人才、创新成“重头戏”
峰会现场,各类机器人映入眼帘,有能做细活、穿针引线的机械臂,有集教育、娱乐、家庭服务于一身的“管家”,有可适应复杂地形作业的仿生机器人……它们正在工业、服务业及特种领域大有作为。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研究员易建刚认为,中国已是全球第一大工业机器人应用市场,服务机器人已涉及娱乐、教育、医疗、餐饮等各个领域,且特种机器人也有喜人的发展,中国机器人产业正处于蓬勃发展期。
机器人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曲道奎也表示,科技浪潮下,庞大的市场和充沛的资本无疑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优势。但他同时也指出,技术积累不足、创新刚起步是当前不可忽视的产业劣势。
同样,浙江大学党委副书记、浙江省机器人协会会长朱世强教授认为,当下,机器人专业在很多学校只是一个培养方向,高端人才仍然稀缺,以机器人作为核心业务、拥有核心技术的团队仍是少数。
为了孵化更多机器人团队,在峰会召开之际,浙江大学与余姚共建机器人研究院,将瞄准机器人及智能装备领域的人才培养、技术研发及产业培育,建成“政用产学研”重大创新合作系统。未来,随着专业、创新人才陆续涌现,智能经济将源源不断地萌芽生长。
平台、战略为“新导向”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孕育期中,为率先领跑发展智能经济,唐一军指出,宁波提出大力实施产业高新化战略,把发展智能经济作为建设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的主攻方向。
比如,如今的宁波余姚,正通过聚焦重点产业、突出企业主体、强化平台依托、统筹高端要素、深化跨界融合、完善工作机制等六大重点,倾力推进余姚从“制造大市”向“智造强市”跃升。
除了政府政策扶持,高端平台亦必不可少。峰会期间,“中国国际机器人智库”启动成立。该智库是一个以搭建平台、解读问题、助力行业发展为宗旨的非官方非盈利性的组织,旨在通过对机器人发展的全方位综合性研究,为企业和社会组织提供机器人相关的战略技术和智力支持。
甘中学说:“通过这次峰会,有望加强企业和技术人员的对接,加强创业团队和资本的对接,加强政府和这种联盟之间的对接。我们期待通过这三个对接,确实能对与会者有所帮助。”
无疑,机器人产业大发展是必然趋势,智能技术将深度融入经济社会生活各领域,推动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治理方式实现智能化革新。峰会既是一场全球共创共赢的盛会,也是一张产业如日方升的蓝图。
浙江省委副书记、浙江省代省长袁家军表示,智能经济正在深刻改变社会生产生活方式,发展前景十分广阔,要借助中国机器人峰会这一重要平台,全力筑巢引凤、招才引智、招商引资,在机器人研发制造、智能技术推广应用等领域掌握更大的主动、确立更大的优势。(完) 【毛洁】来源:中国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