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推行机动车配件质量保证和追溯系统
19.08.2015 13:49
本文来源: 工商局
为汽修行业戴上“紧箍”
“近年来,云南省运管系统的统计显示,云南省因汽车配件质量引起的维修质量纠纷,占到纠纷总量的70%。”云南运管局局长苏永忠说,云南省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1千万辆,年维修次数约2千万辆次左右,然而,由于配件市场准入门槛低,配件质量良莠不齐,难以辨别,因此,必须要采取措施规范配件市场,确保配件质量和行车安全。
云南省消费者协会的统计资料也显示,2014年,云南省消协系统共受理交通工具类投诉580件,其中,涉及汽车零部件投诉为324件,分别占投诉总量的6.2%和55.9%,规范汽车配件市场秩序势在必行。
据苏永忠介绍,汽车生产商对配件实行授权供给制,非授权企业无法获得正品配件,只得自寻进货渠道。另外,销售或使用假劣配件,利润空间巨大,有些汽修企业不惜为此铤而走险。“只有通过厂家、经销商、维修企业、用户、监管部门共同参与,才有可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些问题。”苏永忠说,正是基于上述考虑,他们决定启动建设云南省机动车配件质量保证和追溯系统。
根据《云南省机动车维修企业贯彻实施机动车维修配件质量追溯工作方案》的要求,云南省从今年8月1日起,在部分州、市选择26家维修企业开展机动车配件质量保证和追溯系统试点工作。待11月完成系统验收后,自2015年12月起,在全省一、二类汽修企业和汽车综合小修企业逐步推广该系统。
据介绍,机动车配件质量保证和追溯系统是利用数码防伪技术对汽车配件进行电子注册登记管理,即给每个配件粘贴一个含有销售和维修企业信息的标签,消费者可随时通过该标签,查询配件的源头信息和去向,从而确保对配件质量的监管和责任追溯。
云南雄风汽车工贸集团公司是试点企业之一,该公司董事长麻俊昆说,汽车维修企业一旦安装使用了该追溯系统,等于自己给自己带上了“紧箍”,企业唯有严格按照行政部门的要求购进和提供符合质量要求的配件,否则,除面临消费者的索赔,还要承担相应的行政处罚,而这种处罚信息一旦被记入信用系统,对企业的发展将是致命“硬伤”。
让消费者有“保证书”
记者在云南雄风汽车工贸集团公司见到了机动车配件质量保证和追溯系统的圆形标签。该标签直径约2.5厘米大小,上面有二维码、网址和一个电话号码等信息。“可别小看这个小标签,里面信息很全,这是我们开给消费者的‘保证书’。”麻俊昆说,他们会在一些常用的,又涉及安全性的配件上粘贴该标签,并将该标签涉及的企业和配件信息录入到追溯系统。维修企业为车辆更换配件后,将把标签随同维修单据一起交由车主保管,如果更换的配件出了问题,消费者可以据此主张权利。
据国家产品质量追溯专业委员会的技术人员介绍,云南省机动车维修配件追溯系统相当于一个汽车配件行业管理软件平台,该平台为每一个进入销售环节的配件分配一个唯一、不可仿造的编号,并将配件基本信息与编号相对应存入数据库中,系统通过对所有编号进行跟踪、验证,实现配件质量的追溯管理。
在云南雄风汽车工贸集团汽车维修大厅,记者现场感受了该追溯系统的功能,昆明市消费者苏先生需要为自己的宝马车更换刹车报警线,当维修人员拿出配件后,他用手机扫描了配件包装盒上的标签,随着“嘀”的一声,手机显示出了该配件的名称以及提供企业的信息。“好方便,以后修车我算彻底放心了。”李先生说着,在微信朋友圈里进行了分享。他告诉记者,他会动员朋友以后也到这里修车。
记者注意到,云南运管局已经对外公布首批汽车维修配件追溯目录表,范围涉及发动机系统、底盘系统及供电系统常用的270个左右的相关配件,每个配件都有独立的编码。
苏永忠表示,首批公布的配件目录是保障行车安全的主要配件,今后会逐步将其他配件也列入追溯目录表中,让消费者有更全面的安全用车体验。
汽配市场源头亟待规范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到2020年我国汽车保有量将达2.5亿辆,维修市场需求规模将较目前再翻一番,维修业产值将超过1万亿元。汽修业将成为与消费者生活关系密切的行业之一,营造一个良好的汽配市场销售环境,对促进我国汽车产业发展及维护消费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014年9月,交通运输部、国家发改委等十部委联合印发的《关于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建立汽车维修配件追溯体系,透明配件供应渠道。”
麻俊昆告诉记者,一个汽车由近3万个零配件组成,有些零配件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到行车安全,在强化汽配市场整治的同时,建立汽车配件质量追溯或防伪系统,确实非常必要。虽然他每月会为此增加3万元左右的质量追溯标签费用,但能获得消费者的信任,会更有利于企业的发展。
据介绍,目前,除云南省外,湖北、福建、浙江以及哈尔滨、沈阳等省市也在推行汽车配件质量追溯系统,对净化当地的汽配市场环境发挥了重要作用。
但是,也有人士认为,该追溯系统目前只是在流通环节使用,并没有覆盖到生产领域。
我国汽车配件生产企业鱼龙混杂,全国性的汽车配件生产体系并没有形成,如何从源头杜绝假劣配件进入流通领域,也应该引起监管部门的重视。
本文来源: 工商局
19.08.2015 13: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