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文化站长”的平凡之美

22.01.2016  11:36

  他们是基层文化系统的普通一兵,也是广东1599名文化站站长中的一员。为了繁荣基层文化,他们坚持做乡间田野的文化传播者、守望者……近日,广东省文化厅组织评出10名“最美文化站长”。这些扎根基层、甘于奉献的文化工作者,美在忙碌、美在坚守、美在开拓、美在传承,用长年坚守、努力开拓,谱写文化站长的美丽之歌。

  忙碌之美:有甘苦

  对文化站长来说,忙是常态。因为忙,他们忽略了家人,更忽略了自己。

  海丰县梅陇镇文化站站长林胜如今年58岁,担任站长12年来,因为工作忙,他无法顾家。2013年国庆节期间,林胜如正忙着组织群众文化活动,89岁的父亲突然生病住院,他却无法前往陪护。

  “我们当文化站长的,‘最怕’的就是过年过节。”台山市白沙镇文化站站长余曼屏说,因节假日要组织活动,无法跟家人一起过节,女儿曾经委屈地问她为什么非要当这个站长。每当说起这一幕,余曼屏热泪盈眶。从1996年起,余曼屏的足迹遍布全镇360多个自然村,成为特别受群众欢迎的文化站长。

  每年除夕,龙门县永汉镇文化站站长何富声与家人吃完团圆饭后就连夜赶回永汉,准备第二天的春节文化活动。从1981年起,何富声一直在文化站工作,担任站长超过20年。工作原因,他与住在广州市增城区的家人分居长达23年,只有周末才能偶尔回家吃顿饭。

  从初出茅庐的年轻小伙儿到年近花甲的文化老兵,王福来在蕉岭县南磜镇文化站一干就是36年,任站长一职也有20年之久。逢年过节是他最忙的时候,即使是大年三十,他也只是匆匆回家吃个团圆饭,板凳还没坐热就立马回到工作岗位。

  而在茂名市茂南区公馆镇文化站工作25年、担任10年站长的曹华区,是出了名的吃饭快、走路快、干活快,这是职业练就的“本领”。几年前,公馆镇文化站负责组织茂名五中百年校庆暨新校区搬迁系列活动,活动开始前一个月,曹华区就吃住在未完工的茂名五中新校区,每天晚上开会到凌晨,一度被人怀疑是搞传销的。活动结束后,他的嗓子哑了,整整三天说不出话。

  坚守之美:弃诱惑

  很多次,余曼屏挣扎着想要放弃,但为了心爱的乡村文化事业,她选择了坚持。近年来,王福来患上了胃病和严重的神经衰弱,但他依然坚守岗位。像他们一样,“最美文化站长”默默坚守文化建设一线,源自那颗文化赤诚之心。

  1995年,33岁的蓝俊才来到翁源县江尾镇文化站工作,一待就是20年。辖区内有27个村(社区)文化室,他每个季度都会花上10多天巡回走访一次。为了支持丈夫的事业,妻子也无偿在文化站打扫卫生、煮茶烧水。一心扑在工作上,蓝俊才的日子一度过得紧巴巴。

  “当文化站长,一生就是这个责任,清贫但精神富裕。”潮州市湘桥区意溪镇文化站站长钟杰始终记得父亲钟平宜的这句话。1993年,钟杰高中毕业,在文化站做图书管理员。在父子俩共同努力下,破旧的文化站大院里建成了多功能文化活动中心,影剧院、露天舞台、文化广场、歌舞厅等一应俱全。

  今年年过六旬的雷州市东里镇文化站站长林康来当了40年的文化站长,是广东省内任职时间最长的文化站长,其间,他经受住了许多诱惑。当年的同事有的仕途顺达,有的当了老板。他也曾有机会调离文化站,可最终还是割舍不下那片文化深情。林康来上有年近九旬的母亲,妻子身体不好也需要照顾,但他的心里总放不下工作。由于长期操劳过度,他曾两次在上班时晕倒。

  “文化站长三九载,苦辣酸甜自己知;默默无私作贡献,文化繁荣乐开怀。结缘文化几十载,无官无财想得开;笑对人生不言悔,但愿声名永不埋。”林康来道出了“最美文化站长”共同的心声。

  开拓之美:见功夫

  很多文化站曾经处于无站址、无设施、无经费、无人手的“四无”状态,面对困难,“最美文化站长”没有等靠要。

  “事在人为。”林胜如常挂嘴边。现在的梅陇镇文化站设施设备齐全,可前几年却十分简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没有电脑,林胜如就请求辖区互联网经营业主捐助;图书阅览室的书太少,他四处筹集;在他的策划组织下,梅陇镇的文体活动十分活跃……

  “厚脸皮、走脚皮、磨嘴皮”,“三皮主义”是钟平宜多年来总结的文化工作经验,如今悉数传授给了儿子钟杰。文化活动需要经费,钟杰跑遍意溪镇政府各个部门,又再三恳请当地贤达出钱出力完善文化站设施,还拉起文艺队伍。意溪镇各个业余文艺队伍得到重组和管理,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渐成常态。

  东里镇文化站是林康来“”来的。2012年,镇计生办搬迁时,林康来自掏腰包,雇工抢先把文化站的桌椅搬进楼里,并挂起了“东里镇综合文化楼”的牌子。在他的软磨硬泡下,镇委、镇政府最终同意把这栋楼房给文化站使用。目前,这座三层小楼设有多个功能室,还购买了一大批设备,自2014年免费开放后,东里镇的文化活动逐步走上正常轨道。

  面对文化活动开展缺乏延续性、影响力不大的问题,东莞市塘厦镇文广中心副主任李芝泉结合外来人口众多的实际,策划了针对外来务工人员的晋级制大赛——“越唱越红”歌唱大赛。大赛已举办9届,发掘、培育了一批批优秀歌手,2013年升级为“同饮一江水”广东省农民工歌唱大赛。李芝泉已习惯为打工者歌唱“站台”,写方案、当评委、做主持,忙得不亦乐乎。

  当文化站长9年来,深圳市福田区南园街道文化站站长史巧云潜心做一名服务型文化站长。“有困难,找小史。”秋之语合唱团副团长罗卫平说出了群众的心里话。以前,辖区只有三四支文艺小团队,如今已有各级文艺团队40支,队员达到2300多人。从2009年底起,史巧云结合群众需求,将场馆开放时间延长到晚上9时,建成了365天不关门的文化站。

  传承之美:留根魂

  “最美文化站长”除了组织好基层文化活动外,还担负起保护传承文化遗产的重任。

  江尾镇是文物重镇,蓝俊才为保护客家民居群四处奔走,在他的努力下,该镇南塘村被列为广东省文化古村落,有4栋古建筑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蓝俊才还经常奔走于文物修缮点,为施工单位解决难题。

  永汉镇有350多处文物古迹和古建筑群,何富声自知保护文化遗产责任重大。为了提高村民的保护意识,何富声主动上门做工作;为了保护掩藏在密林中的明代造纸遗址,他多次邀请专家前往考察;为了保护非遗虎头花灯,他通过将其推荐到省里参赛进行宣传推广。

  意溪是潮汕地区传统文化保存最为完好的地区之一,聚集了大量技艺非凡的匠人和民间艺人。为整理挖掘潮州木雕和潮州大锣鼓传承体系,钟杰带领工作人员经常下乡寻找巧匠,最终花了整整两年时间,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资料体系。

  扎根基层奉献文化事业,对文化站长而言,“最美”是荣誉,更是激励,全身心投身基层文化建设仍是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