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大承载量”新规 挡得住游客的热情吗?

16.01.2015  09:35

  新闻导读: 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后,让公众再次对公共场所的承载量引发关注。国家旅游局日前又下发《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杭州西湖景区热门景点依靠成熟的管理模式,针对游人量设定各级调控措施,1672人为断桥的极限容量。

 

断桥上挤满了密密麻麻的游客。本报资料图片

上海外滩拥挤踩踏事件后,让公众再次对公共场所的承载量引发关注。

继《新旅游法》中对景区最大游客承载量作了法律规定,国家旅游局日前又下发《景区最大承载量核定导则》(以下简称《导则》),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还给出了范例。

比如八达岭长城核心景区的人均空间承载指标为1-1.1 ㎡/人,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的游步道的人均空间承载指标为1-3 ㎡ /人。

导则》中不仅给出了明确的测算方法和公式作参考,要求各大景区核算出游客最大承载量,制定相关游客流量控制预案,还要求如果景区内旅游者数量达到最大承载量80%时,应向社会公告并启动应急预案。同时,景区自身要立即停止售票,并对外发布提示。

面对这么严格的标准,浙江的诸多旅游景区的反应将会如何呢?

西湖景区

热门景点依靠成熟的管理模式

针对游人量设定各级调控措施

1672人为断桥的极限容量

西湖,声名在外,客似云来,曾创下过单日客流量破百万人次的纪录。

如果要拿西湖的某个景点举例,最直观的就是断桥了。

每逢黄金周,断桥上“见人不见桥”的景象,在杭州市民的记忆里,已是再熟悉不过。去年10月1日,本报记者还曾经在断桥实地测算客流量,1小时里毛估估至少挤过8000人。

那么,有没有计算过,断桥的承载量究竟有多少?

在西湖世界文化遗产检测管理中心主任杨小茹参与论述的一篇论文里,就曾经对“断桥残雪”的游人量进行过数据分析。

断桥残雪”景点范围除了断桥桥面,还包括碑亭、云水光中亭。其中桥面长约158米,宽约10米,中间8米的人行通道面积为790平方米。

文中将人均占有2.8平方米设定为饱和游人容量的标准之一,根据瞬时面积容量计算方法,得到断桥饱和游人容量为449人,游人流动率为每分钟193人。

而根据人均0.7平方米的极限游人容量标准,经测算断桥的极限容量为1672人,此种状态下的流动率为每分钟585人。

针对游人量设定各级调控措施

早在西湖申遗时,西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就曾开展过西湖景区游客管理容量的课题研究。研究主要针对 “西湖十景”和如岳飞庙、灵隐寺、六和塔等14处历史文化史迹等遗产本体游人量的统计分析。

在此基础上,西湖景区还形成了一套应急预案,配套交警、运管、公交、旅委、景区管委会等多部门联动。

还是以断桥为例。在应急预案中,断桥人流量的设置分成五档,分别为“冷清型”、“舒适型”、“饱和型”、“过饱和型”和“极限型”。依据游人量的多少,将启动不同级别的调控措施。

比如,当瞬时游人量小于等于135人时,以鼓励引导为主,将周边游人较多景区内的游人引导至游人较少的景点;135人以上359人以下时,开始适度管理,对游人量进行监控;而达到饱和容量449人时,要求一线员工进行现场疏导,并及时反馈客流信息;等到达“过饱和”和“极限”级别时,要求各部门参与客流疏导疏散工作,协调市有关部门做好应急疏散。

然而,这些数据都是理论数值。杨晓茹说,“西湖作为开放式景区,统计这些开放区域的精准瞬时游人量,需要借助于现代的科技手段。

来源:今日早报        作者:实习生 汪心醉 见习记者 金洁珺 记者 钱祎 王晨辉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