晓风书屋18年的坚持开12家分店 总理鼓励纸质书永远有市场
浙江在线12 月3 日讯 (浙江在线记者/ 曾杨希摄影/童晓蕾 编辑/ 胡芸) “总理好,欢迎到书店来坐坐。”“书店真的好久没逛了。”这段对话,发生在杭州一家书店的老板和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之间。
11月21日,李克强在杭州考察京杭大运河时,路过晓风书屋。没有刻意的提前安排,老板朱钰芳站只是站在自家书店门口喊了一嗓子,这声邀请就穿越人群,让总理停下脚步,走进了书店。
这声呼唤让晓风书屋和朱钰芳在全国一“呼”成名,赞美和合作邀请纷至沓来。有网友说这是一次充满勇气的“搭讪”,她却说,无关勇气,在书店,把每位客人都当做老朋友。
邂逅:总理走进晓风书屋
鼓励老板朱钰芳纸质书永远有市场
2014年11月21日,深秋的杭州气温尚暖。
早上八点,她带着小女儿晓澍来到晓风书屋运河店。过了一会,她听到左邻右舍议论,今天国务院总理李克强要来这里考察。
10点左右,总理缓缓沿着运河边的商业街,向书屋的方向走来,路上“总理好”的招呼声此起彼伏。眼看着,人群已路过书店就要走向前方。朱钰芳站在书店门口,突然大喊:“总理好,欢迎来书店坐坐。”
“书店真的好久没逛了”,听到呼喊,兴许是被“书店”二字吸引,总理侧身缓步,进了屋来。一瞬间,书店被人挤得满满当当。在人群的包围中,总理和朱钰芳聊起了天。
他看见杨绛先生的《洗澡》摆在柜台上卖,问到,这本书出了这么多年怎么现在还放在门口?朱钰芳告诉他说杨绛先生最近为这本书写了续集《洗澡之后》,所以现在重点推出来。
总理还问及书店的经营状态如何,朱钰芳说:“现在书店主要受到网络电子书和多媒体的冲击,人们的阅读方式变了。传统书店的房租和人工方面的压力很大。”
总理说,“纸质书还是永远会有市场的,是文化的象征。”
……
朱钰芳不紧不慢地回答着总理的问题,没有丝毫紧张,用她的话来说:“每一个走进书店的人,我都会像老朋友般对待。”
移动互联网时代,信息传播速度飞快。总理刚离开,到访晓风书屋的照片就已经在微博、微信上成了热点。接下来的一个小时里,朱钰芳的手机开始狂响:“有道恭喜的,有想要采访的,还有希望合作的,电话打得滚烫,耳朵都接疼了。”
理想:只经营自己喜欢的书
第12 家分店主打“民国风”
作为杭州本土书店的代表,晓风书屋诞生于1996年,可以说,朱钰芳和先生对书店倾注了毕生心血,也见证了杭州民营书店的兴衰。
一切要从朱钰芳的“收银员时代”说起。
老杭州人都记得,在处处闪耀着人文光辉的上世纪90年代,杭州六公园附近有一个书店群,聚集着外文书店、三联书店、现代书屋、文史书店……而这一圈书店中人文气息最浓的,当数三联。1993年,朱钰芳高中毕业。因为是个书迷,为了找一份能看书的工作,她成了三联书店的收银员。
那时,三联书店还是封闭式的柜台书店,顾客要买书看书,都需要营业员从柜台取出,收银台也在角落。没客人时,爱书的朱钰芳就跑去柜台看书,哪些书放置何处她比营业员还清楚。因懂书爱书,一年半后她成了三联书店的批发部经理,因此,朱钰芳了解了图书采购渠道。
1996年,朱钰芳觉得与其为别人工作,不如自己开书店,只经营自己喜欢的书。于是,她和三个好友合计,一个朋友管书店装修,一个管印刷筹钱,还有一个下班就来书店帮忙。没多久,第一家晓风书屋在保俶路161号开门营业。
三年后,因为道路扩建拆迁,晓风书屋迁址至体育场路。如今众所周知的体育场路店,就成了晓风的“元老店”。2000年后,在浙大紫金港校区、浙大西溪校区、在教工路、在河坊街街、在浙江美术馆、在浙江日报社、在桥西运河边……晓风书屋逐渐开出了11家店。
“12月底,我们在新新饭店的分店也要开张了。”朱钰芳介绍,新新饭店位于西湖边的北山路,很有历史感。晓风书屋就在新新饭店东角,整体风格将和饭店的百年建筑风格相呼应,定位为民国腔调书店,店里还会摆放一些民国范儿小物件,推开书店大门即能望见西湖。
“我觉得自己已经是书店的一部分了。”从业21年,朱钰芳说,她的人生离不开书店,她的事业、朋友、爱情、家庭和12家晓风书屋之间,是彼此最好的见证。
坚持:办讲座、做活动谋突围
忧心没有稳定的场地让书店扎根
能够开出12家分店,几乎是民营书店的奇迹。如何把书店做下来,朱钰芳最大的秘诀是“出其不意”——每家晓风书屋都独具风格,并且无可复制。比如,晓风书屋运河店是南派三叔的“作家书屋”,店里常来三叔的粉丝,他们在那给三叔写留言,朱钰芳已帮忙转交过十几本留言本。
她还在书店做免费的名人讲座。2011年到现在,晓风书屋共做了两百多场讲座,平均每年五六十场,陈丹青、白先勇、土家野夫等名作家都是书屋的座上宾,每场都会读者爆棚。此外,晓风书屋还为客人提供低价的现磨咖啡、茶和小点心;把品牌活动“构建乌托邦书店”做进中小学……
2005年后,网上书店开始冲击市场,朱钰芳最直观的感受是“原本每年都往上涨的营业额突然变滞缓”。到了2011年,省内已有大批民营书店倒闭,她向市政府打了报告,陈述生存压力。2012年,晓风书屋获得一笔杭州市帮助民营书店的文化扶持金,“2013年也有一笔,今年我们则把扶持名额让给更需要的人了。”
市场不景气,对于开分店,朱钰芳很谨慎。“近几年,每年都要拒绝200多家来自全国各地的加盟请求。”一方面,朱钰芳总是劝慰这些渴望晓风品牌的来者说,你们是否准备好了,做书店真的不赚钱。另一方面,她想要开的书店,不是随便的扩张店,而是是有生命力能够自己存活的书店。
现在的晓风书屋,除去图书本身的成本,一年光是运营成本就要花掉400多万元,包括房租、人工、能耗等费用。朱钰芳说:“这些年下来,在各方的支持下,书店才能勉强做到维持收支平衡。”
资金还是其次,她最忧心的是书店没有稳定场地问题。她认为,书店的稳定性很重要,一家书店在固定的地点才会能发展。如果书店开两三年,刚好形成了固定的读者群体,又因房租等问题需要搬迁,将很难留住读者,“书店要坚持在一个地方,根扎下去,才有生命力。”
(本文来源: 浙江在线 责任编辑:毛利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