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轮驱动 综合施策 着力提高低收入农户收入水平

08.01.2015  17:50

2014年是“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实质性的启动之年。新一轮扶贫,我市低收入农户面广量大(27.9万户、68.9万人)、任务艰巨,按照省委、省政府总体部署,我市以提高低收入农民致富能力和收入水平为中心,不断创新扶贫开发方式与内容,通过发展特色产业,加快转移就业,强化合作帮扶等多种途径,综合施策,取得了明显成效。截止三季度,全市低收入农户人均现金收入达6158元,与去年同期相比实现大幅增长。主要做法:

一、搭平台,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

我市各地立足当地资源优势,以搭建特色产业帮扶平台为抓手,全市共搭建特色产业帮扶平台819个,其中乡镇(街道)142个、扶贫重点村677个,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发展特色产业促增收。 一是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带动 。通过培育主体、建设基地、拓展市场,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将欠发达乡村、低收入户的生产经营纳入到产业链中,低收入农户或参与、或加盟、或入股、或就业,多渠道增加收入。到目前,全市扶贫重点村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1841家,带动低收入农户3.09万户,户均增收6850多元;各类种养殖基地331个,带动低收入农户3.72万户,户均增收7100多元;农业龙头企业127家,带动低收入农户7932户,户均增收8500多元。 二是拓展农业功能带动。 针对城市居民崇尚自然、回归自然意识增强的趋势,依托农业特色产业,着力拓展农业产业功能,精心策划农事节庆活动。如临海的“橘花节”、“桂花节”、黄岩举办“杨梅节”“枇杷节”等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还涌现出一批如仙居神农谷薰衣草基地、温岭城南寨门村柳叶马鞭草基地、黄岩上垟鑫佳威尔蓝莓基地等,其中仙居县油菜花观光带、杨梅观光带和葵花景观带入选全国百个“中国美丽田园”之一。这些都深受游客“点赞”的农业休闲观光基地,全面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山区农民的收入。 三是发展民宿型农家乐带动。 各地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基地、优美生态环境等优势,大力发展民宿型农家乐,成为增加低收入农户收入的又一大亮点。如黄岩屿头乡沙滩村利用生态优势,开发了生态休闲旅游项目,户户参与,人人受益;被评为“中国美丽宜居示范村”的天台街头镇后岸村,年接待游客15万人次,户均收入超10万元,集体经济收入160多万元。

二、重提升,发展来料加工促增收。

来料加工具有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可兼业的特点,最符合低收入农户的实际情况和就业需求。按照“扩大覆盖面,增加总量,提升产业”的总体思路,积极扶大、做强来料加工业,促进“家门口就业”。全市共发展来料加工点1240个,低收入农户从业人数13.6万人,加工收入10.76亿元,人均收入近8000元。 一是重视经纪人培育。 扶贫部门与妇联紧密协作,利用劳动密集型产业、义乌小商品市场等辐射优势,坚持培养与重点扶持相结合,一大批来料加工经纪人脱颖而出。如天台、仙居每年在义乌召开经纪人培训和业务洽谈会。目前全市已拥有来料加工一级经纪人573人,二三级经纪人1934个,他们在接收业务订单、组织生产、培训从业者发挥了积极作用。 二是重视产业转型升级。 各地通过政策扶持、平台搭建,加快来料加工产业提质升档。如天台县白鹤镇每年都设一笔专项扶持资金,用于来料加工主导产业袜业企业的技术改造和转型升级;仙居来料加工发展模式已从最初的“来料加工”逐步发展为“来单加工”和“来样加工”。与此同时,通过建设来料加工集聚区和专业村,打造“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区域特色发展模式,使得原先从事低层次、关联度低的产品门类,也逐渐向高层次、关联度高发展。不少原先的经纪人大户,开始凭借资金和经验积累,提升加工技术,创立品牌,向企业家蝶变。 三是重视市场拓展。 坚持一手抓实体市场,一手抓网络市场。在实体市场方面,对内抓信息共享,对外抓货源拓展,着重依托义乌这个“世界超市”不断开拓市场。组织引导来料加工经纪人积极地“走出去”,广泛参与政府部门举办的各类展示洽谈活动,借助活动平台打响品牌、拓展业务。如仙居党委政府非常重视,专门在义乌建立联络处。在网络市场方面,市妇联多次来料加工经纪人电子商务专题培训班,引导经纪人积极应对互联网发展机遇,通过网络对接业务,涌现出了如仙居下各镇黄粱陈村、天台白鹤左溪村等销售额超亿元的“淘宝村”,实现线上线下双赢。

三、强培训,加快转移就业促增收

深入实施“农民素质培训工程”,着力提高就业能力,促进低收入农户脱贫致富。 一是强化素质培训。 收入水平一般与劳动者文化程度、技术水平呈正比关系。因此,我市一方面依托台州农民学院、县市区农民学校,与当地产业发展、企业用工,特别是高山移民点、南北协作基地相结合,开展分层分级转移培训。今年全市共组织农村劳动力转移素质培训12673人次,转移就业10800人,转移率85.2%,公益岗位安置1158人。另一方面,加大对贫困高中生、大学生资助力度,帮助完成学业,不让一个学生因贫困而失学,不让贫困代代相传。 二是构建服务平台。 通过构建基层平台,劳动保障服务逐步向乡镇、村延伸。全市129个乡镇、176个社区、4672个村建立了就业基层平台,兼职或专职劳动保障服务人员有5372人,形成了职责明确、管理规范、运作良好的市级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城乡就业和劳动保障服务全覆盖。同时,通过落实各项扶持政策、政府购岗托底安置等办法,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至三季度,全市公益性进村率达86.16%。 三是广辟就业途径。 开通“台州就业”微信平台,提供各类用人单位需求岗位、见习岗位、职业培训、就业创业政策等信息,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民营企业招聘周”等系列专项活动和网络招聘活动,积极为用工企业和求职者提供免费服务。一些县市区还将县级机关、事业单位和镇、村两级新增的公益性岗位,优先安排低收入农户劳动力就业。仙居、临海等地出台政策对吸纳一定数量低收入农户的企业和合作社给予奖励。

四、抓机遇,创设建设载体促增收

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扶贫开发工作高度重视,省、市两级也制定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欠发达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这些都为欠发达地区的加快发展创造了条件,也为低收入农户增加收入带来了机遇。 一是发展山区经济。 发展山区经济是省委、省政府作出的重大决策,低收入农户大多分布在山区、半山区,加快山区经济发展为促进低收入农户增收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我市有5个县(市、区)为省定山区县,其中天台、仙居、三门3个县列入省重点扶持范围。通过精选发展项目,争取省级补助,我市2014年度经省核准的扶持项目共33个,项目总投资达24390万元,北三县共获得省扶持专项资金1.17亿元,有力地促进了山区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山区农民的收益。 二是开展南北协作。 针对我市南北发展差距,深入实施南北协作工程,积极推进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之间的发展要素的互动。通过十余年推进发展,南北协作已成为我市扶贫的有效载体,已形成了多层次、多渠道、全方位合作交流的格局。如温岭市先后组织多家当地农业龙头企业,深入三门县,为扶贫重点村低收入农户垫资购买原料、提供技术指导、良种和培训,还吸纳了不少劳动力。今年以来,通过“南北协作”,共吸纳农村劳动力1万多人次。 三是推进异地搬迁。 专门组织相关县(区)到龙泉市、文成县考察,学习借鉴其先进做法。在此基础上,制定了扶贫搬迁政策意见和实施规划,根据台州实际,将“异地搬迁”改为“扶贫搬迁”,明确搬迁任务;积极探索搬迁路子,做到与农房改造等新农村重点项目有机结合。如三门横渡镇岩下潘村,与美丽乡村、农房改造结合起来,盘活资金、土地指标等要素,实现搬迁建设目的,并利用新村小康房和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民宿型农家乐,月揽游客上万人、户均收入上万元,真正让农民“移得出、留得住、能发展、可致富”。该村也因此,荣获“中国最美村镇”典范奖。至11月,全市完成搬迁4144户、14157人。

五、拓路径,深化合作帮扶促增收。

扶贫开发是项系统工程,增加低收入农户收入是核心,需要政府、市场、社会联动,动员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近年来,我市不断探索实践,合作帮扶领域不断拓展、形式不断丰富,有力促进了低收入农户增收。 一是创新合作方式。 广泛推行以“基地加农户”的模式,推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促进规模经营,大力发展各种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带动低收入农户致富。如温岭市城南镇寨门村与三合公司合作建设王龙口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成为“公司+基地+农户”的成功典范,得到省委书记夏宝龙的充分肯定;市农科院发挥院、村各自优势,帮助结对村建立300亩高山水果基地,带领村民走上“在山靠山”的致富之路,并建立优势互补、合作共赢的长效机制。其经验被市委推荐为“台州市十大农村工作法”典型案例。 二是丰富帮扶途径。 发挥社会团体、民营企业优势,开展形式多样的帮扶活动。如温岭市城南镇兰公岙村大棚樱桃果园基地在省、市慈善总会扶持下,成为浙江省首批“浙江农信慈善基金”造血型扶贫基地;台州银行积极创新金融扶贫方式,先后推出“小本兴农贷”以及“村聚易贷▪兴农卡”等为欠发达乡村与低收入农户“量体裁衣”的业务产品。仙居县仙绿土鸡蛋专业合作社在省、市、县残联扶持下,建立残疾人扶贫示范基地。今年台州银行董事长陈小军、仙绿土鸡蛋合作社社长吴立新分别被评为全国社会扶贫先进个人。 三是健全保障机制。 在做好低收入农户加法文章的基础上,我市不断健全各项保障机制,做好减法文章,从另一个层面增加了低收入农户的收入。如民政部门扩大低保对象、提高低保标准;路桥区设立专项基金,开展大病救助;教育系统加强对低收入农户子女的高中段以及高等院校教育的扶持力度;慈善救助范围不断扩大,开展助学、助残、助医、助孤以及其它救助;结合群众路线教育,全市各级各部门广泛开展慰问老党员、贫困户活动等。这些措施,不仅减少了低收入农户的刚性支出,还增加低收入农户的转移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