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鉴定新昌博物馆馆藏印石——我国篆刻起源于宋代
11月25日,省内外一批专家、学者齐聚新昌县博物馆,对该馆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南宋印石进行年代鉴定和出产地认定。专家、学者认定,这方印石篆刻为南宋时期官员卢渊所有,从而改写了记载中的中国印石篆刻文化历史从元代开始的结论,比原时间往前推了约170年。
同时,与会专家、学者通过分析新昌县博物馆馆藏南宋印章的背景、史料,并与天台宝华石实物标本进行比对,认定这方印石与天台宝华石极品米黄冻石在色泽、质地、硬度等方面极度相似,基本认定这方南宋印石为天台宝华石极品米黄冻石。
天台宝华石拥有“一石三千”之誉,即色彩千彩百幻、图案千姿百态、纹理千变万化,具有色、相、质三美。主要分布在天台县三合镇宝华山,共有上百个品种,种类可分为“田坑、水坑、山坑”,尤以“赤城霞”最为珍贵,主要用于观赏和印石篆刻等。著名篆刻家夏宇称天台宝华石刻印手感好,具有青田之脆爽,又不失寿山之细腻。中国美院教授、西泠印社执行社长、中国印学博物馆馆长刘江曾为天台宝华石题写“印石之祖”。
据历史记载,晚唐文学家、二度为相的宰相李德裕因台州刺史赠送了色彩斑斓、细腻冠华的宝华石,写有“闻君采奇石,剪断赤城霞。潭上倒虹影,波中摇中华。”等诗句盛赞天台宝华石。
1972年,新昌县城南乡丁村小学兴建校舍时发现砖室墓,县文化馆派人赶到现场,认定其中一墓墓主为南宋官员卢渊(1119年至1174年),并发掘一方锥形印面阴刻篆文“卢渊”两字印章,刀法古朴苍劲,笔力雄厚,印钮雕蹲鹿昂首仰天状,刻画较细致,神态毕现,钮肚下有一横穿孔,可供系绳线携带。此莹润印石高3.4厘米、长2.2厘米、宽1.9厘米,后被认定为一级文物。
同时,该墓出土的还有端砚、石印匣、鼓形玉石镇纸等文物,一并收藏在新昌县博物馆。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地方文史研究的新昌县政协秘书长徐跃龙等人,对这方印石篆刻年代和印材出产地等进行全方位论证,并多次到邻县天台走访,与深有石文化研究造诣的天台山佛石文化研究会会长裘可平等进行课题研究,取得一定进展,并引起西泠印社社员蔡树农、何国门,新昌县博物馆馆长张斯鸿等国内专家、学者关注。
11月25日,浙江省社会科学界第三届学术年会新昌博物馆馆藏南宋印石鉴赏会在新昌召开,这是延续本月初在天台召开的天台山与中国石文化学术研讨会分论坛的又一次活动,十多位来自省内外的专家、学者对中国印石篆刻历史和出土的印石篆刻印材出产地,进行了多方位的论证考察并进行了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