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常态下开新局——浙江践行“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纪事(上)
历史的航船,在风口浪尖之上,要靠舵手牢牢把握航向;复兴的征程,于风云际会之时,更须巨擘勾画前进的路线。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为二〇二〇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的动员令,也为浙江未来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
今年5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时,着眼新的时代背景和全国发展大局,针对浙江实际,赋予浙江“干在实处永无止境,走在前列要谋新篇”的新使命,要求浙江“努力在提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水平上更进一步,在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更快一步,继续发挥先行和示范作用”。
浙江干部群众牢牢铭记总书记的嘱托,以“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不辱使命的信心、永无止境的追求、要谋新篇的担当,继续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全力推进总书记交代的“八个方面”重点任务落实,力争在新一轮发展中先人一步、快人一拍,一步一个脚印地把总书记勾画的美好蓝图变为浙江大地上的生动实践。
回首2015年,全省经济稳中有进,民生福祉增进,社会和谐稳定,特别是转型升级找准了跑道,见到了曙光,全省经济加快进入“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的轨道,“十二五”胜利收官即将画上圆满句号。
坚定不移地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 在适应和引领新常态中做出新作为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在浙江考察时指出,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如何适应和引领新常态,我们的认识和实践刚刚起步,有的方面还没有破题,需要广泛探索。关键是要保持战略定力,应势而谋,深入研究管用的措施和办法。
按照这一要求,省委深入调研,运用市场思维想问题,按照市场规律谋实招,探索出一套“管用”的转型升级组合拳,推动浙江经济加快进入增长中高速、质量中高端的轨道。
这套组合拳既有“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一打三整治”等倒逼推动“排毒健体”的“外形拳”,也有创新驱动、浙商回归、“四换三名”、市场主体升级、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七大万亿产业培育、特色小镇建设等正向引导“固本强身”的“内形拳”。“外形拳”瞄准的是外部环境改善,让山更青水更秀,发展空间更开阔;“内形拳”则着眼于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让浙江经济强筋壮骨,实现新旧动力转换。
——浙江因水得名,因水而兴,治浙必治水。今年以来,浙江继续深入推进以治污水、防洪水、排涝水、保供水、抓节水为主要内容的“五水共治”,坚持治污先行、标本兼治、水岸同治、城乡并治。以整治黑河、臭河、垃圾河这些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为切入点,淘汰关停大批低小散、高污染企业;加快推进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和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处理;对全省城镇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太湖流域、钱塘江流域的城镇污水处理厂今年全部达到国内最严的一级A排放标准,到2017年底,全省所有城镇污水处理厂都要实现一级A标准排放。
——以旧住宅区、旧厂区、城中村改造和拆除违法建筑为主要内容的“三改一拆”继续深化,拆改并举、拆用结合,实现发展拓空间、城市优形象、群众得实惠、政府强公信。“四边三化”行动持续开展,推动公路边、铁路边、河边、山边等区域洁化、绿化、美化,实现环境综合治理。
——东海“粮仓”不能有“无鱼”之忧。全力开展浙江渔场修复振兴暨“一打三整治”行动,倒逼传统渔业向生态化、规范化、专业化方向发展。转产渔民上岸,或养殖水产,或办起渔家乐,实现转业更增收。
“内形拳”步步为营培育未来发展新动力:
——让创新驱动引领转型升级。牵住科技创新牛鼻子、走好科技创新先手棋,推动浙江经济从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今年9月,杭州获批成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科技创新和“互联网+”推进转型升级,打造“互联网+”创新创业中心。杭州青山湖科技城和未来科技城、宁波新材料科技城、嘉兴科技城、舟山海洋科学城建设加快推进,“众创空间”风生水起,首批37个省级特色小镇正成为聚合创新要素、实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平台。
——为浙江未来发展打造产业新体系。加快培育信息、健康、环保、旅游、时尚、金融、高端装备制造等七大万亿级产业和量子通信、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等一批代表未来产业方向的重大项目。丝绸、黄酒、茶叶等历史经典产业积极注入科技、文化、“互联网+”等时代元素,重焕青春。
——让企业成为创新发展的主体。“腾笼换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电商换市”继续深化,知名企业、知名品牌、知名企业家加快培育。为小微企业度身定制三年成长计划,个转企、小升规、规改股、股上市积极推进,市场主体发展壮大;为企业营造优良发展环境,推动浙商高端制造业回归、总部回归、资本回归、人才科技回归。今年前三季度,浙商回归到位资金2345亿元。
今年以来,全省经济高开稳走向好,结构不断优化。前三季度,全省实现生产总值29684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去年同期增长8%,增速比去年同期提高0.6个百分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大幅提高,前三季度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为50.1%。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幅快于规上工业整体增幅,规上工业超过一半的增长来自高新技术产业,规上企业效益整体好于全国。“互联网+”等新业态迅猛发展,前三季度网络零售额4721亿元,同比增长46.3%。对外贸易逆势飘红,目前浙江出口占全球市场份额约为1.6%,比去年底提高0.15个百分点。
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牵引作用 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
在“四个全面”战略思想和整体布局中,全面深化改革是具有突破性和先导性的关键环节。在“八八战略”中,体制机制是首要优势,深化改革是关键举措。习近平总书记今年5月考察浙江时强调,改革是推动发展的制胜法宝。
浙江勇当排头兵,敢趟深水区,着力突破改革关键点,以点带面,发挥全面深化改革牵引作用,走好改革“最先一公里”,再创浙江体制机制新优势。
按照市场经济规律、瞄准市场需求,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浙江不但通过转型升级组合拳来推动结构性改革,更强化制度供给创新,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推动要素配置最优化,同时深化政府自身改革,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今年以来,浙江继续深入推进权力清单、责任清单、企业投资负面清单、财政专项资金管理清单和政务服务网“四张清单一张网”建设,着力解决政府管理中的“缺位”“越位”“错位”问题;全面实现省市县三级“一站式”网上审批和电子监察,率先建设全省统一的行政权力管理运行系统、公共支付平台和政务数据开放共享平台;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推进实施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和“零地技改”项目不再审批,推广实施市县行政审批层级一体化。
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实行“五证合一、一照一码”制度,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截至今年9月,全省市场主体456.7万家,同比增长12.6%,注册资本增长27.7%。
围绕全局指向抓改革,响应国家战略,服务全国大局,用足用好中央给浙江的试点政策。
今年,浙江新组建省海港委和省海港集团,推动宁波—舟山港实质性一体化,加快整合全省沿海港口资源,打造长江经济带的“龙头”“龙眼”和“海上丝绸之路桥头堡”,联动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和舟山群岛新区建设。
以改革打造发展新引擎。积极推进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行市场采购贸易方式,推动设立国际邮件互换局和国际邮件交换站,实现“义新欧”国际铁路班列常态化运行。中国(杭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建设扎实推进,今年以来出口货值同比成百倍增长。以温州市金融综合改革试点为契机,推动全省地方金融创新发展,温州民商银行、浙江网商银行相继开业。
尊重群众意向抓改革,“群众想什么,我们就干什么”。实行高考招生制度改革试点,推行职业教育招生录取方式向“文化知识+技能测试”转变。大力推进医学人才下沉、城市医院下沉,提升县域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提升群众满意率,统筹推进医疗、医保、医药联动改革。到今年9月底,15家省级三甲医院、24家市级三甲医院分别与87家县级医院签订5年至8年的紧密型合作办医协议,惠及全省60多个县(市、区)。
31项重点突破改革项目、232项重点改革任务……浙江改革既注意统筹协调,又强调突出重点,对各项改革实行项目化推进、责任制分工,确保改革举措落地生根。省委主要领导说,抓改革要像抓工程项目那样,成立指挥部,倒排时间表,设定目标值,画好施工图,一锹一镐、一砖一瓦地扎实推进,确保各个改革项目善作善成、取得实效。
今年11月,全省县域经济体制综合改革全面启动,成为浙江新常态下实现经济体制机制新突破的又一亮点。这一改革总结了近年来嘉善、海宁、柯桥、平湖、德清、开化、淳安、诸暨、新昌等地县域改革试点经验,目的是在全省全面建立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机制、企业投资项目高效审批制度,全面推进正向激励与反向倒逼相结合的产业结构调整创新机制、城乡一体化发展体制机制创新,建立健全鼓励和吸引民间资本进入社会事业领域的体制机制,以改革的不断深化推动全省经济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
加大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力度 加快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浙江时指出,提高城乡发展一体化水平,要把解放和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改善和提高广大农民群众生活水平作为根本的政策取向,加快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工农城乡关系。
浙江是全国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差距最小的省份之一。但差距再小,也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短板和难点。缩小城乡差距、区域差距,是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动力所在、机遇所在、潜力所在。
浙江树立全省一盘棋的思想,把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来统筹谋划,推动城乡互动共进、融合发展。
深入实施新型城市化和大都市区带动战略。抓住G20杭州峰会、世界互联网大会以及2022年亚运会的历史机遇,加快全面落实杭州、宁波、温州、金华—义乌都市区规划纲要,着力提升都市区、中心城市的城市建设管理水平和辐射带动能力,积极推动县域经济向市域经济提升。
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建设取得新突破。浙江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制度、金融体制改革,稳妥推进“三权到人(户)、权跟人(户)走”制度改革和户籍制度综合改革,引导农民依法自愿有偿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探索建立宅基地使用权退出、置换机制,解决好农民和市民“两种人”的问题。
在全国开展最早的美丽乡村建设,如今正打造升级版。创新发展农合联,进一步完善“三位一体”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加快形成以农户家庭经营为基础、合作与联合为纽带、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支撑的立体式复合型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农村电商、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养生养老、文化创意、社区服务等“美丽业态”层出不穷。从“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到美丽乡村“四级联创”,美丽乡村在浙江大地串珠成线、连点成片。
区域协调发展再上新台阶。今年,在给淳安等原26个欠发达县“摘帽”的同时,出台政策确保支持力度不减,并通过改进考核激励,推动这些地区加快走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之路。今年,仅全省4000多万亩重点生态公益林补偿标准就提高到每亩30元,受益林农380多万户,林农户均增收300多元。
临近岁末又传来喜讯:浙江已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在全国提前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照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路子走下去 全面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水平
10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安吉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思想,为浙江走什么样的发展路子、追求怎么样的发展指明了方向。10年间,生态优势已成为推动浙江可持续发展的绿色动力。无论是转型升级组合拳,还是建设“两美”浙江,都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具体行动,是绿色发展理念在浙江的生动实践。
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5月考察浙江时再次叮嘱浙江干部群众,这条路要坚定不移走下去,使绿水青山发挥出持续的生态效益和经济社会效益。
今年8月,省委召开纪念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重要思想十周年座谈会,并举行系列宣传活动,让这一重要思想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极大鼓舞了全省干部群众加快建设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区和美丽中国先行区。以此为契机,生态理念、生态道德在全社会广为弘扬,勤俭节约、绿色低碳、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和消费模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推崇。
今年上半年,浙江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6%,生产方式进一步向绿色化转型。浙江在全国率先实行以亩产效益为导向的资源要素差别化配置改革,提升资源能源利用效率和综合利用水平,有效推动了产业结构、用能结构的调整。
今年12月2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全面实施燃煤电厂超低排放和节能改造。“超低排放”这个由浙江创造的燃煤火电环保新标准走向了全国。经超低排放改造后的燃煤机组排放标准达到目前天然气发电机组的水平。到2017年底,浙能集团将基本实现燃煤机组超低排放全覆盖。
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推进生态环境问题综合治理。全省环境功能区布局和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加快完善。对重点生态功能区实施生态环境财政奖惩制度,在全省各县市部署实施主要污染物排放财政收费制度。据省环保厅最新监测数据,钱塘江流域47个省控断面水质已稳定保持在四类水及以上。这标志着钱塘江在浙江八大水系中率先全面消除五类水和劣五类水,全省生态环境治理又取得一项突破性进展。
记者:邓崴
来源:《浙江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