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祭祀 贵在有心
清明时节,气清景明。对阡陌纵横的农业中国来说,清明是拥抱春天的一个节气;而对仁义孝悌的道德中国来说,清明是慎终追远的一场祭扫。祭祀祖先,饮水思源,聊表思念,同时激励自己不断进取,这一温情脉脉的民族传统,代代相传。
这两天,全省各地开展绿色祭扫活动,新风扑面而来——在杭州主城区的各大陵园,烟熏火燎的情况不再,鲜花、盆栽代替了元宝与纸钱;衢州、长兴、北仑、海宁等地,用鲜花置换祭祀者手中的鞭炮与纸钱;还有人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通过发一段文字、点一根“蜡烛”、献一束“鲜花”寄托哀思;或是以诗赋、音乐、家庭追思会祭奠,林林总总的文明环保祭祀形式,值得点赞!
文明祭祀,让追思更悠远。在先人的墓碑前悄然献上一束花,表达哀思,感悟生命,尽享精神上的一份宁静;无需任何新潮祭品,但可以在心里为他们默默祈福,感念他们的抚育,聆听内心良知的深切召唤。在熙攘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从未有机会这么接近逝者,惟有默默悼唁,才是对他们最恰当的缅怀与思念。
祭祀,本身就是一种文明。用播放音乐代替放鞭炮,既节约开支又减少污染;为逝者种下一棵绿树,不仅寄托了哀思,还为世界增添了一抹绿色;轻点鼠标,献上虚拟祭品,永不会造成火灾隐患……清明本身就是清淡明智的意思,清亮、淡泊才是清明节最基本的底色。在怀念先人之余,生者更应以心灵上的虔诚和对祖先美德的延续、传承,作为清明节里最温情的祭奠。
清明祭祀作为一项具有深厚传统的文化传承,其变迁有着农耕社会向工业社会、信息社会转变的时代痕迹。文明祭祀与“节俭、生态、环保”的理念和谐统一,是时代进步的足音,它应该并势必成为清明节的新风尚,我们每一个人都有责任身体力行。一方面,我们要进一步在全社会大力倡导各种文明祭扫方式,让清明节真正既“清”且“明”;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加强立法立规工作,加大清明和平日祭扫“禁烧”力度,杜绝奢侈浪费之风。特别是广大党员干部要带头移风易俗,当好文明使者,为社会示范。
附加在清明节上文明的元素越多,清明节的生命力就会越强。除了慎终追远外,还有踏青、插柳植树、放风筝等习俗,在践行文明祭扫的同时,让我们拥抱春天,过上一个人与环境都“清明”的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