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气息溢满城

10.12.2018  14:43

杭州日报讯(记者 徐墉/文 李忠/摄 倪宇翀 司春华/视频)“蓬生麻中,不扶而直”。我们生活在集体中,都会受到周围环境、风气的影响。而文明的环境,具有教化和约束作用,能够形成良性循环。

2009年5月和8月,在杭州市中心主干道的斑马线上,相继发生了2起机动车碰撞行人的严重事故,引起了很大的社会反响。也是从那时起,杭州进一步认清并坚定了依法治理、长效治理的信念,一场治理斑马线行动由此发端。同时,以此为切入点,通过“礼让斑马线”这个看似普通的交通行为习惯,着力培养和锻炼交通参与者文明出行的习惯。

经过长期的呵护、引领和培育,礼让逐渐成为了车辆驾驶人无需提醒的自觉,由此反哺广大行人养成了斑马线前快走的默契,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共同营造出了杭城街头文明和谐的交通氛围。

在环境的教化作用下,近年来还催生了“礼让救护车”等诸多事例和品牌:当警车护送载有危重女婴的急救车辆驶过杭城道路时,沿途社会车辆主动“拉链式礼让”,更温暖了整座城市。

2016年,斑马线前礼让行人被写入了《杭州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这一地方性法规,使其作为杭州城市文明标志之一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关注度进一步得到提升。

回首过往,三位亲历者表示,社会改革发展的过程,也正是文明共识逐渐形成的过程。可以说,杭州“礼让斑马线”是经历“走出泥潭”的痛苦历程后的凤凰涅槃,从最初单纯的“礼让”,升华成尊重生命、尊重法律的更高境界,聚变成了杭州“尊重、文明、和谐”的城市交通文化。

9年前血的教训之后,一场全民反思与动员

讲述人:汪小玫 时任杭州市文明办主任(现杭州市政协副主席)

文明习惯的养成要靠日积月累,从小事做起。从“礼让斑马线”这一理念提出至今已有9年,文明行为的逐步建立巩固,离不开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

早在2005年3月,杭州就在全市集中开展“文明从脚下起步”等一系列活动,当时全市机关干部带头上街到主要交通路口、公交站点参与交通执勤,劝导市民文明交通。

2009年的那两场斑马线上的交通事故,让原本保护行人人身安全的斑马线,在“马路杀手”面前变得不堪一击。教训十分惨痛,以什么样的思想认识和立足点去反思和吸取教训,至关重要。

同一年,在杭州市文明委统一部署、统一协调之下,率先提出“礼让斑马线”这一理念:遵循“以人为本”原则,从交通管理者和参与者入手,明确了“文明出行,杭州先行”的目标。

2010年,中央文明办、公安部在全国范围内部署开展“交通文明三年行动计划”后,杭州又制定相应规划,确定了“建设交通文明示范城市”的奋斗目标。其中,明确提出将“礼让斑马线”作为突破口,进而带动整个行动的开展。

起初,杭州市政府层面就设计了“党政牵头、部门联动、行业参与、媒体助力、全社会发动”行动路径,通过狠抓关键群体,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推动形成全民参与、共治共享的工作格局。由此,“礼让斑马线”也成为杭州文明宣传中的一个亮点,始终保持高频热度。

在实施进程中,杭州推行了先“”后“”的策略,即:全市“公交车、公共出租车、公务用车、公务员开的车”等“”字头汽车带头文明出行,以此带动私家车文明出行。随后,杭州10万户家庭签订文明出行自律公约,更多的私家车主也逐渐养成了文明礼让的良好习惯。

此外,通过组织文明交通先锋队、交通安全引导员、青年和社区居民及学驾人员等在重点时段、路段开展交通文明引导志愿服务,联合媒体开展“路上礼让零意外,品质杭州人人爱”“礼让斑马线、红灯不越线”等系列活动,更多人都参与到了“礼让”行列。

多管齐下的综合施策,促使文明出行的良好风尚在杭州主城区蔚然成风,随后更在所辖各县市日渐远播,“礼让斑马线”在全社会推开。

一条“礼让斑马线”,带动形成了更多“文明风景线”。2011年12月,杭州正式跨入了“全国文明城市”行列,此后更连年蝉联此项荣誉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