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文学创作专业或是新的“闭门造车”

05.11.2014  14:26
日前,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新增一个硕士专业方向——“文学创作”,并聘请格非、严歌苓、李洱等知名作家出任学生导师。此前,北大、复旦等名校也曾开设写作专业,但高调喊出“培养作家”的,北师大还是独一家。(11月3日人民日报)

  大学想为文学出把力,这确实是件好事情。但开设“文学创作”专业,并且“按照当代文学学术型硕士的标准招考和培养”作家,这就有“闭门造车”的趋势了。

  公平地说,北师大这次是真的用心做这件事情了。用学生的话讲,“学校事先了解了我们的创作兴趣,比如我更偏向于编剧,有人喜欢写诗,还有人喜欢科幻文学……然后根据兴趣把我们分配给合适的作家导师。”这种教学方式很是符合因兴趣施教的规律。并且,教学过程中写作实战的味道也很浓,“前半学期的写作实践课主要练习写小说。学生任选主题,每周写800字,在课堂上念给大家听,然后师生一起讨论,课后各自续写,下次课再讨论……”但越是这样,离社会生活越远,越是增加了“闭门造车”的味道。

  这些研究生,凭个人的兴趣与爱好来深造。那些导师们,除了常规的知识,更多的是把自己的写作经验、写作感悟以及他人的经验教给这些学生。关起门来,用自己的经验在课堂上培养作家,这和关起门来造车是一个性质。但是,造车,只要“出门合辙”、不翻车就可以了,没人管你有没有什么特色。写作技法是可以培养的,但一个人的胸怀、境界、思想可以在课堂上培养出来吗?我感觉很难。而根据过往的经历教授给学生自己和他人的经验,不让他们体验真正的生活,就像生产线上在铸造模型,最好的结果估计只会教出蹩脚的“鲁迅”、山寨的“莫言”等等这样的“复制品”来。

  我不敢说北师大的这个专业会失败,毕竟成功与否还得由时间来检验;我也不想举出那么多自己“顿悟”成作家的例子,毕竟凡事都有特例。可是,艺术却是最不需要复制的东西,遍地都是断臂的维纳斯,也就没意思了。如果不是噱头的话,那北师大的文学创作专业是个不错的尝试,但如果不与生活结合,这个尝试或许就是新的“闭门造车”,而造车后的“出门合辙”,在文学上却没有多少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