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文化采购的餐桌上”要有民办剧团“一双筷子”

06.12.2016  17:47

  在山东各地,民办剧团常年在乡村演出,是丰富和活跃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但在当下,民办剧团的生存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他们迫切希望享有与国有院团平等的待遇、同台竞争的机会——

  民办剧团常年活跃在乡村大地,是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力量。记者近日在山东部分地区调研发现,伴随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民办剧团的生存也面临诸多严峻挑战,他们希望政府在购买服务、扶持艺术创作等方面给予他们与国有院团平等的待遇,在“公共文化采购的餐桌上”要有民办剧团“一双筷子”。

  11月,山东省潍坊市举办了民办文艺表演团体大赛,临朐县百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青州市古城吕剧团分获金奖、银奖。外界不了解的是,两家名称不同的民办剧团,演员却是“一家人”。概括而言,二者除注册法人不同,演员是同一群人。临朐县百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兆银解释:“这样做是出于承揽演出的考虑。注册‘青州市古城吕剧团’,就能在青州市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送戏下乡演出,以此增加收入。

  今年54岁的张兆银曾在潍坊市吕剧团拉坠琴。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吕剧团遭遇困境,张兆银辗转多地后返回老家临朐县,于1997年创办了“百花吕剧团”,即临朐县百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的前身,主要为农村庙会、集市、企业庆典等演出。当了20年的民办剧团的“头儿”,张兆银说“这一行越来越难干”。

  这几年,张兆银一直四处打听哪里有政府购买送戏下乡服务。只要允许民办剧团参与,他就会积极争取。“看到其他地方让民办剧团参与送戏下乡,我就‘馋得慌’。”张兆银说,民办剧团在基层“有市场也没市场”。“有市场”是指老百姓愿意看,锣鼓点儿一响,台下人就满了;“没市场”是指虽然人们愿意看,但村里没钱,无法支付演出的费用。他希望更多的地方政府在购买送戏下乡服务时,能真正将民办剧团纳入承接主体。

  临朐县文化馆原党支部书记丛兴元曾长期在乡镇文化站工作。他认为,民办剧团的演出形式灵活多样、演出内容喜闻乐见,是最直接为群众服务、最容易被群众接受的群体。他们所扮演的角色,是国有文艺院团无法替代的。

  “从戏曲传承的角度说,民办剧团的存在也具有重要意义。”丛兴元说,传承戏曲单靠几个院团不行。“戏曲来自民间,每年演出几百场的民办剧团,发挥的是培育受众群、避免剧种萎缩的作用。

  记者采访发现,临朐县百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所遇到的问题,在山东其他地区也或多或少地存在。这些大多兴起于21世纪初的民办剧团,磕磕绊绊走过十几年后,正面临新的发展困境。各地政府如今正在倡导的购买送戏下乡服务,则让他们看到了今后的发展希望。

  根据山东省文化厅2015年底公布的数据,当年山东免费送戏下乡超4.8万场。有专家表示,这个数字单靠国有院团和转企改制的院团根本不可能完成,民办剧团在其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而且伴随“一年一村一场戏”工程走向深入,民办剧团可施展的空间必然越来越大,这其中关键在于能否得到与“体制内院团”同台竞争的机会。

  鲁东地区某市文广新局艺术科的一位负责人表示,国有文艺院团在演员表演、节目质量上虽比民办剧团更胜一筹,但如果只依靠他们,最终很可能导致为达到演出场次而演出,出现疲于应付的状态。

  如今在山东,多数地区对本地民办剧团的数量并无确切统计数据,原因在于很多剧团并未在民政或文化部门登记。山东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迎芳认为,民办剧团若能得到合理扶持和引导,将会有效弥补国有院团“鞭长莫及”的短板,对基层文艺产品的供给侧改革将会产生积极影响。

  给予民办剧团更多参与的机会,在社会上的呼声也越来越高。目前,山东正在推进的政府购买服务和政府采购改革,也让一些民办剧团负责人信心倍增。山东省财政厅副巡视员姜龙表示,在传统模式下,事业单位垄断了公共服务供给。政府购买服务改革,将放宽市场准入,社会组织、企业等社会力量可以与事业单位公平竞争,公开择优,形成多层次、多方式、多元化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

  记者手记

  一位文化媒体同行曾跟记者讨论,剧团尤其是民办剧团这几年发展并不十分理想。我深表认同,但同时也经常思考:民办剧团动辄抱怨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体制机制没理顺”是重要原因,但我更倾向于“认识程度不够”。

  民办剧团以前很多演出是在旷野搭草台,走到现在,历史很长。台上演员咿咿呀呀,台下观众人山人海,这种带有乡情的画面深深根植于曾经历过的那代人心中。我们要扶持民办剧团,是因为其有以下三个存在意义:一是让民众记住乡愁、不忘本;二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三是传承剧种,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国有文艺院团固然重要,但民办剧团也不可或缺。如果各地文化部门负责人能更深刻地认识到民办剧团存在的意义,站在民办剧团的角度去思考,相信民办剧团的生存状态会比现在好很多,其发挥的作用也比现在大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