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礼堂——一个生动的舟山样本
2013年启动的渔农村文化礼堂建设,是推进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的创新探索和生动实践。以前的宣传和报道,更多地聚焦于文化礼堂建设过程以及它对渔农民文化生活的改善,对于它在文化体制领域的改革意义,着墨不多。如今在文化礼堂建设走向深入之时,我们确实需要从改革的层面,来加深对文化礼堂建设的认识。
基层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高低、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广大城乡基层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有效实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统筹服务设施网络建设,促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 2013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启动农村文化礼堂建设。舟山在建设过程中,紧紧抓住标准化、均等化这一核心课题,以改革的精神对基层文化建设的体制模式进行革故鼎新,使文化礼堂真正成为了渔农村的“文化地标”和基层群众的 “精神家园”。
有一组数据充分显示了舟山文化礼堂建设的均等化:截至去年底,全市已建成渔农村文化礼堂124家,覆盖全部乡镇、25个住人岛屿、65%的渔农村社区,文化礼堂覆盖率和省级先进县(区)创建率两大指标位居全省第一。这说明,舟山在文化礼堂建设上,注重本岛和外岛、大岛和小岛之间的平衡发展。而加大对偏远渔农村外岛、经济薄弱渔农村地区的资金投入和扶持力度,显然是支撑文化礼堂布局均等化的有力杠杆。
当然,均等化除了布局平衡,还在于受益人群均等化。针对辖区内各类群体的不同需求开展不同活动,是舟山文化礼堂建设的一个强项。居家养老模式融入其中,系根据老年人群需求;开展新职业技能培训,切合失海失地渔农民愿望;组织“春泥计划”主题活动,则是面向未成年人;开展文艺演出、文明礼仪活动,重点考虑的是渔农村留守妇女和儿童。让不同人群都能在文化礼堂找到自己的需求和慰藉,文化礼堂也就真正实现了渔农村公共文化空间的重构。
舟山文化礼堂的创新探索,如果说在均等化方面重视了普适性,那么在标准化方面则考虑到了长远性。诸如 “建管用育”长效机制和考评奖补办法,全国首个公共文化服务社会化运作平台“淘文化网”,以及“文化活动配送到文化礼堂”服务机制,都有效保障了文化礼堂的日常运行规范化,为文化礼堂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而60个市级文化礼堂示范点,则树立起能够促使各地向此看齐的样板。值得点赞的是,样板不是模板,不是机械化的复制、流水线的产品,而是根植于各地独特的自然资源禀赋、民俗和产业特色以及文化基因的一次次创新。典型案例如倭井潭 “军港文化馆”、菜园青沙 “渔俗馆”、东港南岙“乡村记忆馆”、双桥临港“创业馆”,无不是如此“一堂一品”。也只有这样的标准化才具有真正的长远性。
文化礼堂之核心,在文化;而文化之核心,在于 “文而化之”,将“文”通过“化”的方式赋予人的生命中。从根子上说,文化礼堂所承担的使命,是当下的农村社会单元结构改变了,需要农村文化来重构共同体,延续村庄文化。因此,它需要建构具有凝聚力、向心力和归属感的精神家园,需要实现渔农村社会公共价值和公共精神的提升。舟山首创的将公民素质讲习所融入文化礼堂,建立14支市级宣讲团、设立14个大项近百个宣讲科目的举措,正是体现了这种把服务群众同教育引导群众结合起来、把满足需求同提高素养结合起来的理念。这也是舟山文化礼堂建设的精彩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