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报:为了更美好的教育——盘点省教育厅2016年十件实事

18.01.2017  15:02

在去年的全省教育系统工作会议上,省教育厅曾向社会承诺2016年要以十件实事切实解决全社会关注的民生问题。如今,这十件实事到底完成得怎么样呢?

校园越来越美丽

学校造得漂亮,里头啥教室都有,比城里的学校还好。”谈起自己孩子就读的苍南县桥墩小学,一位家长欣慰地告诉记者。两年来,苍南县桥墩小学投入870万元新建综合楼和塑胶跑道,校区如今变成了村里的高颜值地标性建筑,这得益于我省开展的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

2016年,标准化学校建设工程列入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之一。在各地教育系统的共同努力下,全省新建成标准化学校343所,达标率93%以上。此外,开工建设414条塑胶跑道,其中已完工391条,全省义务教育学校塑胶跑道覆盖率达96%,顺利完成年度省政府为民办实事的工作任务。

与此同时,我省继续大力实施学校食堂标准化建设,截至去年12月底,全省公办中小学A、B等级食堂比例已达95.7%,5063个公办中小学食堂达到B级以上。

为改善农村中小学教室照明环境,我省投入专项经费3000万元,为全省县镇和农村中小学校改造1万个普通教室灯光照明设备,673所学校的11332个教室因此而受益,教室变得更加敞亮了。与此同时,资助偏远地区建设100个标准化中学心理健康辅导站项目也如期完成。

学习选择更多样

学生打开平板电脑,戴上耳机,教师随后点开学生头像……师生间的课堂互动在短短的时间内便顺利完成了。

这是我省中小学的一次上课现场。2016年,我省投入经费3436.7万元,组织实施移动学习终端配备项目,为全省中小学校配备了20680套移动学习终端,超额完成既定的20000套目标,实现了大数据支持下的教学创新和个性化学习。

为更好地落实选择性教育思想,我省还组织开展了2016年度全省微课程开发活动,开发了10964个微课资源。同时还建成161门普通高中网络选修课程,其中电子教材形式的课程129门,既有电子教材又有教学视频的课程32门,有力支撑了课程改革。

此外,我省投入经费3000万元,资助建成了410个创新实验室,并鼓励中小学校以创新实验室为载体,探索STEAM教育和创客教育等新理念和项目学习、混合学习等新方式,深化信息化工具和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促进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

人才资助不遗余力

2016年9月,在我省高校人才公共租赁房(祥符桥项目)落成交房现场,来自江西赣州的浙江树人学院青年教师邱昆树动情地说:“公租房很好地解决了我们青年教师在住房问题上的困扰,我会以更大的热情投身于教学科研工作中。

历时3年完成的杭州祥符桥高校人才公共租赁房项目为9所省属高校的青年教师提供了342套二居室公共租赁房。此外,省高校人才公共租赁房(下沙二期项目)也于去年4月开工建设,建成后可为青年教师再提供591套公租房,为我省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专业学科建设水平,促进高校国际化发展,2016年,省教育厅共资助166名高校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境外访学研修,并通过教学法研修项目,选派了34名高校教师到新西兰、加拿大等国参加了为期3个月的教学法研修。此外,我省还资助203名省属高校本科生,由国家公派赴境外高校修学,以此开阔他们的国际视野。

与此同时,为了让山区和海岛县(市、区)的学生们能面对面接受英语教学,去年省教育厅继续扩大资助范围,全额资助欠发达地区引进外籍教师54名,超过原定50名外籍教师的目标。这批优秀的外籍教师扎根基层,在我省24个县(市、区)的43所学校内任教一年,为当地的学生们带去了全新的学习生活。

浙江教育报》2017年1月18日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