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组织方式 加深学生专业体验

22.01.2015  18:10
              在近年来中职课程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在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理念引领下的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与创新,加强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实践性教学,大胆尝试“做中学”“学中做”等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努力促进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训的有机融合。积极引导、组织中职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有的放矢地开展“导生制”“导学案”等学习方式的探索,构建诸如产学研一体化、小发明小创造活动、社会调研等实践平台,努力开发学生的潜能,不断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与自主能力。
          根据推广工学交替、“现代学徒制”的需要,探索“多学期制”,鼓励学校将学年按不同的教学功能分成若干个“交替式”的长短学期;鼓励学校组织高一新生到企业实地体验,感知专业;鼓励学校在高二年级安排实施“学徒见习”,加深专业体验。
          创新教学方式方法,多形式组织教学。以提高教学的育人质量为标准,实现大班与小班有机组合,长课与短课有机组合,理论课与实践实训课有机组合。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 
   
              改革教学方式  让学生学有所成 
          “中职教学是黑板上开机器,教室里修汽车。”一位专业教师曾这样调侃自己的教学方法。
              “课堂里都是‘低头一族’——忙着玩手机。我们喜欢动手做,可老师就是讲讲讲。我们对老师讲的不感兴趣,我们不知道这些内容对自己将来是否有用。”学生小军对记者说。
            近几年,中职教学理论与实践分离、教学实训与企业生产实践分离、教师技能水平跟不上、教学要求与企业标准不一、校企合作不深入、数字资源建设跟不上时代等都被人诟病。       
            随着省中职教育改革的推进,这些现象有望改变。 
       
              让企业参与教学让教学延伸至企业  
              从2008年开始,浙江省开始进行中职专业课程改革,重在专业内容的改革,注重课程开发,而本次的课程改革则更关注课程的实施,注重教学机制的创新。要求各学校进行适合中职学生学习特点的实践性教学,大胆尝试“做中学”“学中做”等体现“理实一体”的教学方法,努力促进专业理论教学与专业技能实训的有机融合。 
              不少学校尝试教学组织方式的变革与创新,以校企合作为平台,以课程为纽带,以学校、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为支撑,工学交替,实现理论和实践的有机融合。让企业技术骨干走进课堂直接参与教学指导,积极采取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场景教学和模拟教学等多种教学方式,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在中职课改背景下,我们探索专业教学工作室的职业成长三阶梯的培养模式。”宁波市北仑职业高级中学校长林绿洋表示,专业教学工作室将生产性实训基地、典型工作任务、工作化课程系统组织起来,实现了生产经营过程、实践参与式学习过程以及职业身份建构过程的统一,实现大班与小班有机组合,强化技能教学。 
              “我们开设‘企业教室’,大师帮带传教,合理分段共同培育高徒。”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烹饪专业教师唐林达说。学校在五星级连锁酒店设立“企业教室”,按照酒店“用工季节性”时间和“一天作息规律”时间,开展“忙时实习,闲时学习”的分段式课程教学,学生的技能学习和文化课学习也采用分段式课堂教学形式。如安排学生在酒店比较忙的五月和十月进入“企业教室”学习,同时,根据酒店每天的作息时间安排不同的课程学习。忙时进行生产实训,闲时在“企业教室”进行文化课教学,将文化课教学搬至“企业教室”,文化课教师下企业进行教学是职业学校的新尝试。 
   
              实践式实训提升学生专业技术  
              传统教学下,学生完成的技能操作与企业实际的操作标准还是有很大差异的,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企业会感到不适应。 
              针对教学实训与企业生产实践分离的问题,不少学校展开研究,探索解决方案。希望在校企合作的条件下,开辟出培养人才的一种新途径,力求形成中国式的“双元制”特色。 
              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在基地内引入教学工厂理念,引入企业“7S”管理手段和文化,设立实习工作岗位,依托校办工厂的业务渠道,有选择性地引入各种企业来料加工项目,根据产品的加工难度和精度要求进行梯度化加工任务分解,简单的产品和粗加工的产品由低年级学生进行加工,复杂和精度要求较高的产品由高年级学生参与加工。对产品的加工质量和完成数量进行量化评价,并记入学生的学分档案。“创建企业化情景教学环境,实施工学结合模式,培养符合企业用人规格的学生。”校长楼梦红说。教师转变成车间技术员或车间管理人员,对加工过程进行全程监控和管理。通过真实产品的加工,一方面强化学生的产品质量意识,养成良好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改变原有纯消耗型的实训教学模式,减少实训费用。 
              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建立“工作站”式教学实训模式,就是利用企业现有或者正在经营的场地、设施设备,建立学生实训“工作站”,借用企业实训场地进行教学实训环节,并按岗位在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的指导下承接业务,进行轮岗实训,以“准员工”的身份直接参加企业的各项生产实践活动。学生身份发生转变,在校是学生,在企业是员工;将学校“仿真岗位”实训转变为“全真岗位”生产,从而形成了“工作站”式人才培养模式。学生与企业“零距离”接触,在校学习的项目技能在企业得到验证实施,企业技术骨干师傅的指导帮助使学生的技能操作水平显著提高,而学生学得的技能从中也能得到强化。 
       
              积极引导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学生的学习能力跟学生的自主学习习惯是否养成有关。在湖州市教育局副局长金毅伟看来,激发中职学生学习内驱力最为重要。而小组合作是很好的一种方式,小组合作学习使“人人有岗位、人人有事做”,学生快乐地学习,有效地解决了中职学校传统课堂老大难的问题——部分学生上课趴桌,实现了“抬头教学”。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学生通过点评、质疑和讨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升;通过小组成员间的互相帮助、互相评价、互相监督、互相管理,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增进;通过“人人有岗位、人人有事做”,他们的自我约束、时间管理、计划学习等自主管理能力得到提高。预习习惯、倾听习惯、阅读习惯、发言习惯、质疑习惯等学习习惯在小组合作中得到培养。 
              杭州市旅游职业学校让学生参与相应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看得见未来。通过学生进企业调研、参观和企业管理者进校园等活动,让学生了解企业,感受企业文化,进而产生职业认同感,而行业和企业专家进校园开设讲座等活动,也激发了学生的内在需求。 
              宁波市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则在各个实训室摆放各类触摸电子展示屏,充分利用实训室或走廊的墙面空间布置各种教学实物展柜,静态或者动态地展示实训产品、各种教学模型,让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加直观生动。 
   
              “多学期制”:开启“校企合作”新模式 
              □省教育科学研究院院长  方展画 
          《浙江省中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方案》(以下简称《方案》)设计了一个“多学期制”的课改项目,要求学校打破现行的学年制,根据实施不同教学功能的需要,将一个学年分成若干个长短学期,努力呈示职业学校新的教学管理方式,努力开启“校企合作”新的思路。
  之所以要设计这样一个课改项目,是为了在教育管理机制层面上探索“校企合作”,使“校企合作”能真正作为教育的元素融入课程,融入专业教学。反观这些年来“校企合作”的实践,似乎更多地着力于“合作”的形式,诸如实施订单教育、企业接受学生实习、企业参与学生培养方案论证、企业为学校提供一些专业生产设备、企业将车间甚或研发机构设在学校,等等。“校企合作”内在的教育价值似乎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重视。但是,“校企合作”应该姓“”而不是姓“”,《方案》力图在挖掘和发挥“校企合作”内在教育价值方面作出新的努力。
  曾经有一位伟人说过,社会就是一所大学校。以此类推,企业也是一所能发挥教育功能的大学校。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校奉为教育“利器”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式教育似乎对一些中职学生未必奏效,因为这种教育说穿了还是居高临下的“灌输”,在本质上还是让学生“被教育”。温州职业中专做过一个“实验”,让十几名最不想“读书”的学生到一个企业里体验、学习两个星期,结果体验结束后绝大多数学生居然都“要考大学”了,个中的反差委实匪夷所思,但也的的确确值得我们深思。学生内心发生的如此巨大的变化,远远比企业给学校多少设备要有价值得多——这才是“校企合作”最有意义的所在,也是我们在“校企合作”过程中理应倾力关注的。
  事实上,我省已有许多学校意识到如何更有效地开掘“校企合作”内在的教育价值,并开展了相应的改革探索。杭州市中策职业学校近年来创新了新生始业教育的内容,开学伊始先利用两周时间进行“职业认知”,组织学生去企业看、听、想,体验、感悟,感性地认识专业、认识社会,从而有效地激发新生的学习动力;海宁市职业高级中学的汽修专业在许多企业专门设置了“工作站”,并纳入学校教育管理体系之中,定期地组织学生到“工作站”体验,不仅体验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应用,更重要的是体验知识与技能的力量,体验学习的重要性;浙江信息工程学校在实施“现代学徒制”的过程中,也充分注意到来自企业的“教育资源”,为专业教学注入鲜活的“发酵素”。此类改革,在我省广大中职学校正渐呈燎原之势。
  所以,“多学期制”不仅仅只是数量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教育理念的变化、培养方式的变化。因此,《方案》特别强调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功能来设计“多学期”,强调要在工学交替、在“现代学徒制”的改革框架内探索“多学期制”。总而言之,要努力发挥“校企合作”的教育功能,使之真正成为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元素,为学生的进步与成长独辟蹊径。 
   
              研实一体:生产中学习 研发中学习 
              □永康市职业技术学校校长  王钟宝 
            中职的专业课往往是按照课堂理论与实践操作分开教学的,学生的理论与实践知识不能融合,造成实践解决问题能力低下。要让学生好学、能学、会学,关键是要对专业有兴趣,有成就感。为了改变传统的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教学模式,我校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和自信心出发,从产学研一体化教学入手,让学生在生产中学习,在研发设计中学习,将专业学习与产学研产品制造融为一体,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成就感。 
                  产中学 产品生产成为专业理论学习的动力
            产中学,即在生产中学习专业实践技能和专业理论。我校建立数控生产性实训车间,采用导生引领方式,一台数控车床由一个导生带领4名学生操作,在导生示范指导下,学生体验尝试生产和独立生产过程。学生在生产中既学会了实操技术,又能独立完成从图纸设计到产品生产的全过程,一边学习实践操作,一边和导生一起探讨生产中的理论,整个生产过程变成了学习专业理论和实践的过程。
              在生产中,设立小组多岗位轮换制度,如在塑料模、压铸模、冷冲模的生产教学中,教师先将全班学生分为6个小组,每个小组按学生的特长组合,导生将擅长磨床、线切割、钳工、数控加工、图纸设计的学生组成一个小组,在其带领下,全组协作完成整套塑料模的生产,同时轮流生产塑料模、压铸模、冷冲模。 
                  研中学 理论知识成为实践问题解决的法宝
    研中学,即在企业技术服务项目中学习技术理论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校通过建立多元企业服务联络平台,如建立产学研群、96871平台以及永新会等服务平台,不断承接企业技术服务项目。
     在企业技术改进项目中,教师将学生分组,按照学生专业特长的不同组成项目团队。如在自动化焊接项目中,由擅长焊接、图纸设计、线切割等技术的学生组成团队,教师与学生一起分析改进原理,依据学生的特长进行分工操作,共同协作完成整个技术改进过程。在整个技术改进中,教师引导学生寻求技术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在研究动力的驱动下,不仅提高了学生学习理论的热情,而且提高了应用理论知识解决实践问题的能力。
  在实际解决问题中,教师往往先演示,如果演示出错,则与学生共同探讨问题,寻求书本的理论知识,商量解决方案。若无法解决,则寻求企业师傅的帮助指导。 
     
              “现代学徒制”:校企共育 能力评价 
              □浙江信息工程学校校长  黄桂众 
    我校紧紧抓住“现代学徒制”的核心——身份转换、校企共同育人、多岗位轮训、“零距离上岗”,形成了学校的“五双”机制——双主体(学校、企业),双身份(学生、学徒),双导师(学校的职业指导师、技能教师,企业的职业导师、技术师傅),双基地(校内实训基地、企业实训基地),双考核(学校与企业考核、行业专家的第三方考核)。
  建立了规范的实施操作流程:校企合作共同实施规范化的流程——组建班级、签订协议、隆重开班、校企育人、三方考核、评优表彰等。
  校企共同召开学生和家长大会,广泛宣传,全员发动,学生自愿报名,家长确认,企业选拔提出人选,学校决定人员,组建学徒制班。签订学校与企业,学校、企业与家长,师傅与学徒等多份协议,明确各自的工作、权利和义务。学生、家长、教师、师傅等多方参加开班仪式。
  “现代学徒制”试点实现校企共同育人,实施学校学习与企业学习相结合,实现工学结合,强调“学中做、做中学”。如烹饪专业实现“1+1+1”三段式育人。第一个“1”——第一学年,学校进行文化课程和专业基础的教学,训练学生职业素养和专业基本技能;企业来校开设行业发展、企业发展、企业文化、专业要求等方面的讲座,进行文化渗透,学生在教师和师傅带领下参观企业、体验专业,节假日、寒暑假到企业勤工俭学。第二个 “1”——第二学年,学校进行专业课程教学,训练学生专业技能;企业安排学生在岗位师傅的带领下,每月一岗,在配菜、热炒等八大岗位轮训,采取半工半读形式,一周教学时间实施“2.5+2.5+2”(两天半在校学习,两天半在企业轮岗实训,两天休息或勤工俭学)机制,学生轮岗期间,学校安排专业教师下企业带队和进行理论、技能指导。第三个“1”——第三学年,学生顶岗实习,企业根据学生岗位轮训情况和技能特长安排实习岗位,培养学生的技能专长。学校和企业为学生进行专业拓展,增加开设宴会知识、厨房管理、成本计算等课程,培养行业精英。
  以能力为依据,改革以往学校自主考评的评价模式,将学生自我评价、教师评价、师傅评价、企业评价、社会评价结合起来,积极引入第三方评价机制,由行业、企业和中介机构对实习生岗位技能进行达标考核。理论考核与操作考核相结合,要求实习生在所实习岗位须达到初级工水平,其中每人须有一核心岗位技能达到中级工以上水平;高级工班学生在所实习岗位须达到中级工水平,其中核心岗位须达到高级工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就业基础能力、岗位核心能力、职业迁移能力。学生通过第三方考核,岗位技能全部过关以后,才能从学徒转为准员工,准员工通过企业考核才能转为员工。学校与企业评选优秀师傅、优秀带教教师、优秀学徒等,并进行表彰,同时兑现相关补助和奖励政策。 
   
              小组合作:自主学习 提升综合素质 
              □安吉职业教育中心学校副校长  朱求胜 
              安吉职教中心自2012年开始全面推行以职业素养提升为重点的新型小组合作学习,通过两年多来的实践探索,形成了具有鲜明特色的中职教学组织形式,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意识大大增强。
              入学初,将全班学生依其学业水平、能力倾向、个性特征、性别乃至社会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异组成若干个“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学习小组,创设一种只有在小组成功的前提下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即小组成员不仅要努力争取个人目标的实现,更要帮助小组同伴实现目标,通过相互合作,小组成员共同达到学习的预期目标。在课堂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导学展一体式”课堂教学:课堂分课前预习、小展示、大展示、点评、反馈五环节,在学习过程中注重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突出学生的课堂展示,让学生在展示交流中表现自我。“”即教师课前学案导学和课中导学,“”即学生独学、对学、群学,“”即展示。以展校导,以展促学,力求在课堂组织的每一个细节中培育和强化学生的自主合作学习意识。
            导学案引导让学生有材料可学,自己能学。中职学生自主学习意识、学习方法比较欠缺,我们通过递进式提供导学资源,从最基础的让学生写好自己姓名信息要求开始让学生体验成功、增强信心,逐步过渡到要求他们能查寻资料,并加以适时的考评,强化责任担当意识,从而反向促进自主学习意识的增强。
              课中的小展示是同组学生互学交流的平台,让学生敢交流、会交流。中职学生往往自信不足,同组中的交流降低了平台高度,同伴间、同组间交流是后续大展示全班交流的前奏和铺垫。在交流中体现了学生的互助与合作,激发学生思考。
              大展示让课堂成为学生展示精彩和自信的舞台。我们要求教师营造好课堂展示环境,让学生感觉一节课中的展示就像是在舞台表演节目一样,以能在舞台亮相展示为荣。同时也只有经过前期的精心准备才会有精彩,常言道,“舞台三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就要求教师在此过程中加入有效的示范引导,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促进学生积极有效的课前准备,增强自主性。根据职业学校的学业要求以及中职学生的心理特点与认知特点,把学生的展示作为课堂的中心点,以展促学,课堂展示不仅仅停留于学业成绩提高的目的,而更在于强调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课中贯穿始终的点评与反馈是培育学生主动思考的动力。通过自述、自评、他评、组评、师评,让学生的成功得到及时褒奖,缺失得到及时提示。我们课中鼓励学生自由发言,课堂已不再是教师的一言堂。而学生发言后,其他同学和教师可以对其表达的语言、声音、仪态等多方面进行点评,评价已不再仅仅针对知识点和技能的正确与否了,让学生有内容评,敢于评。
                小组团队的整体评价让学生合作意识增强。我们建立了一种以小组为最小单元的评价体系,组内成员责任与荣誉共享。评价方式由单一评价向全方位评价转变,改变了以往单一的以课堂教学结果为主的总结性评价,建立了课堂学科评价、德育素养评价、专业文化建设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体系。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都建立评价,形成同伴互助合作、督促提醒的良性机制,促进自主管理,自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