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文化自信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
在5月17日召开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提文化自信,并指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可以说,无论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铺展,还是“一带一路”、亚洲命运共同体建设的推进,中国内政外交中的文化底色越来越凸显,也越来越重要。
文化自信,重在把握中国自身发展的脉动,关键在于认清中国与亚洲、与世界关系的重塑,需要的是虚功实做、久久为功。纵观当今世界,很多热点问题和政治危机的背后,都隐含着文化与身份认同的危机。“伊斯兰国”问题体现了宗教、教派和族群矛盾的复杂性,乌克兰事件折射出“向东”还是“向西”的“国家身份”冲突,而很多大国在“去全球化”趋势影响下社会文化也日益保守、内向而非更加开明、开放。如今,在各种动荡和不确定因素增多的情况下,无论是个人,还是社群与国家,都不得不寻找和重新定位自身的文化根性。
在文化领域互动已经深深融入国际经济、政治博弈的大背景下,目前世界各国普遍更加重视文化软实力,我们也必须尽快从更加宏阔的战略视角看待文化问题。在地区格局重组、国际规则重塑等多重因素叠加影响下,国家之间有关文化问题的竞争既是“硬实力”的比拼,也关乎“软实力”的较量,一软一硬之间的相互转化也更加微妙。
从“一带一路”倡议看,既有其物质层面的内容,也包含精神层面的意义,其提出旨在重新激发“丝绸之路”的文化精神与历史底蕴,以“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动亚洲乃至更大范围的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与一般性的国际发展合作构想不同,“一带一路”的建设目标强调“五通”,即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这其中,政策沟通、民心相通可以说与文化问题直接相关,而道路、贸易、货币这些“硬联通”如若缺乏以文化交往、交流、交融为基础的“软联通”,也将陷入行之不稳、行之不远的困境。以往,中国企业走出去碰到的更多是经济、商务、法律方面的风险;如今,由于缺乏对他国国情包括文化习俗的深入了解,中国企业或将面临更为复杂棘手的政治、社会风险。因此,“五通”的建设,不应重硬件、轻软件,而要同步推进,甚至是文化先行,否则中国扩展对外合作势将遭遇更多的软约束、软遏制。
重塑中国文化自信,大力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为中国经济、外交和安全影响力的扩展提供更加有效的软保护、构筑更有利的软环境,是我们必须重视的时代课题。那么,如何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呢?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亟需深化对世界各国文化交流的规律性认识。我们应探索区域和国别问题研究的新模式,在知己知彼的基础上,制定和细化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本土化、大众化策略,使这项工作更具差异性、针对性和融通性,进而提升其效度和可持续性。要善于使用贴近对象国本地观念和文化习俗的表达方式,善于把握中外文化的汇合点,善于用国际比较的视角,更加生动地阐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中国理念,促进中国文化与世界多元文化的和谐共生。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亟需培养高素质的非通用语种人才。国以才兴,业以才立。中国文化走出去作为一项跨学科、跨国别、跨领域的文化传播工程,在人才资源方面,不仅需要具有国际视野、中国情怀的专家学者,也需要大量具备较好外语能力、谙熟国际文化传播规律的实践性人才,特别是具有中国情怀、世界视野、跨文化沟通能力、外语水平出众以及通晓国际惯例的非通用语高层次复合型人才。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和提速,破解我国非通用语种人才的匮乏,已成当务之急。我国作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积极倡导者和参与者,相应非通用语建设及人才培养工作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目前的人才培养需要完善学科布局,更加合理地进行学科课程设计。这既是国家亟需也是外语院校的责任担当。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亟需发挥民间力量。中国文化的根和魂都深植于广大人民群众之中,离开了民间的广泛参与,文化对外传播不仅失去了意义,而且也会失去内在动力。减少政府参与、淡化官方色彩,是当今国际文化交流领域的总体趋势,也是为减少别国误解和疑虑而采取的普遍做法。政府部门应进一步转变职能,重点从体制和机制上解除制约文化发展的枷锁和藩篱,充分挖掘中国民间及海外华侨华人的潜力,让民间力量和人才在国际竞争中充分释放能量。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亟需构建效果评估体系。应当承认,资源的投入并不必然带来成效的相应提升,对外文化传播的质量监控以及反馈修正机制也需要大力完善。针对中国文化走出去存在的文不对题、水土不服等问题,健全的效果评估体系有望发挥“前期侦测预警,中期跟踪研判,后期反馈矫正”的作用,从而进一步明确中国文化走出去的立足点、聚焦点和切入点,努力确保各方面资源的高效利用,防范出现文化烂尾工程。
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亟需正视当前面临的诸多理论和实践层面的挑战。一方面,中国文化对外传播的规律、流程、模式、架构等亟需更为深入的理论探讨;另一方面,如何构建中国文化走出去的多元化内容体系、集约型协同体系、多层次人才体系、立体化通道体系、动态性评估体系等,也都是需要大力破解的实践难题。
中国文化走出去正呈现实践主体多元、利益关切多样、介入角度多层次的新格局,我们需要加快构建政府社会联动、文化资源共享、各方优势互补的协同体制。中国文化走出去应有意识地实现质的跨越,注重将文化交流、文化贸易等更紧密地与提升中国文化价值观的全球认同联系起来。要实现这一跨越,显然不是单一部门、单一行业所能为,既需要各方力量的多元参与,更需要协同合作与集群优势。
文化立世,文化兴邦。随着中国国家实力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中国文化走出去面临前所未有的战略机遇。我们应紧抓机遇,以传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历史责任感与担当精神,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省和文化自新,让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步伐更稳健、足音更强劲、风采更久远,使我国尽快从文化资源大国向文化强国转变,不断增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亲和力、感召力和影响力。
作者:彭龙
来源:《学习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