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浙江师范大学探索思政课改革——内容接地气 课堂有生气
这两天,浙江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的80后老师郑海祥,一直在微信上和学生讨论反腐问题。郑海祥觉得,把这个问题带进课堂,会让学生对反腐败斗争的重要意义理解得更为深刻。
大学思想政治课,直接影响学生的精神世界。在价值多元、新媒体崛起的当下,思政课怎么上才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浙师大的做法是:大班授课,小班讨论。老师带着话题、问题走进课堂,学生通过讨论、分析,在融会贯通中感悟做人、做事、做学问的道理。
在上个学期浙师大一堂普普通通的思政课上,郑海祥以某汽车企业的一件烦心事拉开序幕:这家汽车企业因为产品线拉得过长而陷入困境。郑海祥援引实例,引导学生展开小组讨论,从实际案例和课堂互动中,更好地理解这节课的主题——“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的内涵和实质”。
“课堂内容就像剧情紧凑的连续剧,一波三折,包袱不断。”一位学生在学校论坛发帖说,每次上郑老师的课,同学们都得全神贯注,保持大脑飞速运转,以免错过“剧情”。许多同学说,这一教学模式改变了他们对思政课照本宣科、满堂灌的旧有看法,实现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转变。
同样的教室、同样的课程,但面对的是不同专业的学生。为了让学生更有共鸣,浙师大思政课的老师主动设置与学生专业相近的话题,在课堂上展开讨论。
与音乐学院的学生谈“从选秀节目看卫视三足鼎立现象”,与经管学院的学生探讨“上海自贸区建立的意义”……通过思政课教学改革,老师抓住学生最感兴趣的话题,按“单”备“菜”,引发思考。同时,老师在课堂形式上下功夫,新闻播报、演讲、小品、辩论、模拟法庭等多管齐下,让学生充分参与。
在浙师大,思政课的备课过程常常会出现这样一种情形——为了让学生在课堂上更好地吸收知识,浙师大邀请学生代表一起参与思政课专题教学备课论证会,一起打磨精品,有时候学生还会毫不留情地提出意见:“平时喜欢听故事,贴近生活的案例会更吸引我们”“我们希望在课堂上被打动,而不是被说教”……
如何才能让思政课增强亲和力?浙师大宣传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朱坚教授说:“一方面,我们以‘朋伴化’深化课堂教学,通过榜样激励成才,把教学活动从课中引向课后;另一方面,通过‘蹲点乡土、活化课堂’的全员实践工程,让基层一线的调研案例和素材走进课堂,把课程实践从校内推向校外。”
《浙江日报》2017年2月24日 00001版
http://zjrb.zjol.com.cn/html/2017-02/24/content_303927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