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最好的精神食粮奉献给人民

13.11.2014  13:21

  “推动文艺繁荣发展,最根本的是要创作生产出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民族、伟大时代的优秀作品”“文艺工作者应该牢记,创作是自己的中心任务,作品是自己的立身之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揭示了文艺工作的本质,按准了当前文艺工作的“命门”。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犹如一场及时雨,让文艺园地沐浴了一场甘霖。

  这场雨,洒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也需要文化支撑、文艺兴盛的历史征途上,立意高远、视野恢弘、指向精准,是继延安文艺座谈会讲话72年来又一篇指导当前和今后文艺工作、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纲领性讲话。其对“文艺作用不可替代、文艺工作大有可为”的深情表达,充满了文化高度、历史厚度、理论深度、关怀温度,对广大文艺工作者是极大的鼓舞和有力的动员。

  这场雨,打在“调侃崇高、扭曲经典、颠覆历史、是非不分、善恶不辨、胡编乱造、追求奢华、浮躁浅薄、娱乐至死”等的不良倾向上,这种点穴式的批评,振聋发聩、令人警醒。

  这场雨,落在数量与质量、高原与高峰、低俗与通俗、欲望与希望,感官娱乐与精神快乐等问题上,扫除了文艺工作者胸中的雾霾,谆谆教诲、殷殷期望,感人至深。

  拨准定盘星,人民为中心。习总书记的讲话充分体现了人民领袖的人民情怀。我理解以人民为中心主要表现在八个方面:社会主义文艺的本质,就是人民的文艺;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方向,就是“二为”方向;社会主义文艺的工作导向,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社会主义文艺的表现主体,就是广大人民;社会主义文艺的鉴赏者和评判者,就是人民;社会主义文艺工作者的天职,就是为人民服务;社会主义文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就是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社会主义文艺,必须坚持社会效益摆在第一位。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决不是以某一部分人为中心,也不能以抢眼球为中心,更不能以装满钱包为中心,不能以剧院影院票房、电视收视率、网络点击率、出版码洋为中心。

  以人民为中心,离不开中国精神之魂,离不开人民生活之源,离不开核心价值之旗,离不开爱国主义这个凝魂聚气的主旋律。总之,就是要立精神支柱、建精神家园,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价值。

  从乡土思考,为时代放号。习总书记的讲话,通篇充满了对文艺工作者的谆谆教诲。我理解主要有两点:

  一是文艺工作者要抓住故国家园的乡土,守住心灵的净土。任何优秀的文艺作品,都离不开哲学精神的指引,离不开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的滋养,离不开文艺工作者对正确价值的追求。祖国家园的乡土,不仅生长万物,也生长道理、孕育哲学。它能让人唯真而动、唯善而行、唯美而崇。守住心灵的净土,就必须亲近故国家园的乡土,在故乡的土地上掘深井、引清泉,乐为盛世奏洪钟,乐为中国精神唱大风。

  二是文艺工作者要站稳时代的“好望角”,奏响时代前进的号角。对多数人来说,时代犹如一个巨大的场,身处其中往往浑然不觉,而文艺工作者的使命,就是以敏感的触角、锐利的眼光,察觉时代、发现时代、叙述时代、表现时代、记录时代、引领时代,胸中有全局、眼中有大局,用作品表现一个时代的风貌,引领一个时代的风尚,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站在今天、为了明天、表现昨天。

  艺术追“三精”,责任在精品。习总书记的讲话,体现着对文艺精品的殷切期盼。对艺术家个人而言,作品是安身立命之本,艺术工作者的生命是通过作品来彰显的;对文艺工作管理部门的领导而言,创作、生产和推广能够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是首要任务。我们要把生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传世精品当做我们不懈的追求。

  创作方法有千条万条,但最根本、最关键、最牢靠的是扎根人民、扎根生活,要让人民喜闻乐见,把人民的喜怒哀乐倾注在笔端,把时代发展进步的轨迹展现在舞台,让人民看到美好、看到希望、看到梦在前方、看到路在脚下,这才是我们最根本的任务。

  (作者系江西省文化厅党组书记、厅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