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扎实推进思政理论课实践基地建设
近五年来,浙江国际海运职业技术学院制定并实施《思政理论课建设规划及其实施方案》,切实加大实践育人力度,扎实推进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建立了13个相对固定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并按照项目化、本土化、长效化进行建设,思政理论课实践基地育人成效明显。
一、合理确定实践教学实践课时并精心设计和实施实践项目。按照实践教学项目化的思路,配合思政理论课专题教学,从“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划出1个学分(16学时)作为实践教学课时,分别实施了职业理想选择、幸福生活规划、道德观察评析、模拟法庭实践等4个实践教学项目;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中划出1.5个学分(24学时)作为实践教学课时,分别实施“伟人成长的故事与启示”主题演讲、“道路决定命运”专题讨论、“中国梦能否如期实现”专题辩论、“科学发展观在家乡的实践”专题调查、全球化对所专业行业的影响分析与答辩、“最美现象”案例征析与展示等6个实践教学项目。在教学考核中,分别将以上10个实践教学项目完成情况按照40%的比例纳入课程总评成绩之中。
二、充分利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建立相对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一是在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岱山金维映烈士故居、舟山市烈士陵园、海阁舟山解放纪念图片展览馆、舟山名人馆等单位,建立理想信仰教育基地5个;二是在舟山市中级人民法院、定海区人民法院等单位,建立法制教育基地2个;三是在舟山城市展示馆建立市情区情教育基地1个;在定海区白泉镇和干览镇新建社区;普陀区朱家尖街道莲花社区;展茅街道中沙社区干施岙村、嵊泗县菜园镇青沙社区等单位,建立新农村建设示范教育基地5个。学校与以上13个思政实践教学基地每三年签订一次合作共建协议,从这些基地聘请了16位社会实践指导教师,按照动态化、制度化、规范化方式加强管理,构建了主题清晰、内容丰富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
三、建立学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常态长效运作机制。2012年开始,在学校层面分别在学校和实践教学基地流动举行基地建设工作年会,邀请各实践教学基地单位负责人、指导教师和全体专兼职思政理论课教师参加会议,通报学校年度改革发展情况,总结年度思政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工作,表彰先进实践教学基地和优秀指导教师,并征求他们对实践教学基地建设的意见和建议,讨论部署下年度工作计划。到目前为止,先后召开了5届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年会,建立并不断完善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常态长效机制。
四、依托实践教学基地积极组织师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五年来,思政课教师累计组织大学生到实践教学基地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和认知实习达到210多次,参与和受益学生人数12600多人,年均达到授课学生的60%以上,2016年达到80%以上;思政理论课专兼职教师到实践教学基地开展参观学习、共建活动、专题调研等社会实践活动80多次,依托实践教学基地完成访工项目和调研课题30多项。通过这些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师生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深化了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和认知,增强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