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上旧房要改造 地下文物要保护 凤凰山老建筑如何新生
沿杭州凤凰山路一路向东北方向行走,从宽阔平坦的马路进入一条高低起伏的狭长小街,悠长的历史韵味与浓郁的市井气息交互着扑面而来,弥漫在两侧一幢幢依山而建又紧密相连的矮旧楼房之中。
这里曾经是南宋时期的“皇城根儿”,也是目前杭州市内老式公有住房最为集中的地块之一。最近,中国美院建筑系青年教师胡臻杭和他的学生们,把关注的目光放在了此处几幢颇具代表性的“老公房”上。这些有着数十年历史的老房子该怎样进行改造?师生们对于它未来的设计能否为“老公房”的新生打开思路?
学者观察:被边缘化的中心
今年30岁的美院建筑系教师胡臻杭是个土生土长的杭州小伙,东南大学建筑学史专业研究生。他曾多次路过下城区天水桥附近的一排“老公房”,一楼的繁华商铺与楼上的冷清没落形成鲜明对比,引人深思。“这些房子户型结构差,又缺乏相应的更新机制,现在要么被空置,要么住着老职工和外来人口。而我更想知道的是,等到老人们去世以后,还有谁愿意长久居住在这样的老房子里?这些房子又将面临怎样的命运?”
为了探索“老公房”的出路,胡臻杭从2014年9月起将研究课题选在了凤凰山脚与光复路两个地段,由学生任选其中一个地块进行考察与设计,而凤凰山脚区域由于地理及历史条件的特殊性,更为引人关注。“凤凰山脚路段历史积淀深厚,曾位于杭州城极其核心的位置,如今它虽处于城市的中心地段,但在人们的观念中却又被淡化,是一个典型的‘被边缘化的中心’。”他说。
据胡臻杭考证,凤凰山脚路所在的馒头山地段原为南宋大内所在。宋亡后,元代江南总摄杨琏真珈改宫为寺,于馒头山建“镇南塔”,以镇王气。此后,该地段逐渐为民居所占,存留至今。长期以来,这些破败公房成为“被遗忘的角落”,而随着“南宋大遗址保护工程”的推进,凤凰山路、笤帚湾路的局部贯通,该区域已经位于开发的边缘。
凤凰山脚:难以重建的无奈
位于杭州市上城区馒头山社区的凤山新村16到18号楼,是胡臻杭和学生们此次考察的目标之一。凤山新村为杭州市的第一批工人新村,人员自1953年起开始入住,汇集了杭州检验厂、木材厂、卷烟厂、房管所等多家国营单位的职工。
据附近居民介绍,这里的房屋多为平房或两层楼结构,且每户的住宅面积从十几到二十几平方米不等。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许多家庭都有七八口人,狭小的居住空间难以容纳数量庞大的居民,于是大家纷纷向屋外及上方加盖房屋,由此造成了楼与楼之间间距变窄且采光严重不足。不仅如此,多数房间内也没有厨卫设施,一些人家至今还需夜间用痰盂如厕,白天再拿到附近公厕倒掉。
来源:浙江日报 作者:记者 王庆丽 编辑:郑海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