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紧紧围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培养造就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队伍

17.07.2015  19:09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云南省科技厅一直以来高度重视科技人才工作,遵循科技发展规律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把科技人才资源开发摆在科技事业优先发展的位置,立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战略需要,以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完善科技人才工作体系和服务体系建设为基础,以创新体制机制为动力,以激发科技人才创新创业活力为重点,坚持培养与引进相结合,建设一支创新能力强、素质优良、结构合理、覆盖面广的科技人才队伍。科技人才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日益凸显,为创新型云南建设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力改善科技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科学谋划,合理布局。把握人才工作基础性、长期性、战略性、关键性发展特征,通过制定《云南省科技人才中长期发展规划(2012—2020)》、五年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确立远、中、近期不同发展阶段科技人才工作的目标、任务和措施,强化区域、产业、重点和关键技术领域科技人才资源开发与布局,使科技人才规划(计划)与经济、科技和社会发展规划相衔接,与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
            二是政策扶持,强化激励。按照党的十八大提出的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部署,云南省印发了《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意见》和《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2013—2017年)的决定》,启动实施了新一轮建设创新型云南行动计划。围绕《中共云南省委  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创新体制机制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云发〔2014〕1号),新出台了一系列科技人才相关配套政策,覆盖人才培引、自主选题、创业孵化、初创扶持、成果转化、股权激励、创业投资、科技金融、科技招商、首购首用扶持等方面,进一步完善政策链,强化激励措施。
            三是完善体系,夯实支撑。“十一五”以来,云南省加大对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引进力度,经过科技人才政策和人才培养工程引领,全省形成了横联各部门、中央驻滇单位、省属高校院所、大型企业集团,纵贯省、州(市)科技及相关部门,集聚政府、行业产业、企事业单位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科技人才培养、引进、使用、管理和服务工作体系,以人才链拉动创新链、产业链的发展,科技人才工作逐步形成全省“一盘棋”格局。2014年,经云南省委编办批准,云南省科技厅人事处加挂云南省科技人才办公室牌子,科技人才工作体系得到进一步强化。
              四是加大投入,突出重点。据统计,2014年云南全省R&D经费支出预计为88.5亿元,较2010年增长97%。全时R&D人员人均R&D经费由2010年的19万元提高至2014年的30万元,年均增长11.25%。同年,云南省级财政科技投入达到13.5亿元,立项实施科技计划项目2800余项,带动上万R&D科技人员参与。2012—2014年,云南省科技厅通过科技创新人才计划、应用基础研究计划、对外科技合作计划等计划项目,累计投入6.85亿元经费,对高层次科技人才实施“精准培养”。科技人才工作进入人才培养和科研活动同步推进、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五是搭建平台,增强保障。科研服务平台是科技人才、团队创新创业的基石。截至2014年,云南全省共建设国家重点实验室4个、省级重点实验室38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个、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03个;国家科技企业孵化器9个、国家大学科技园2个、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15个、省级生产力促进中心53个。这些平台已发展成为云南省技术创新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技术的研发基地,全面发挥着聚集、培养、发展高层次科技人才的重要作用。2014年,云南省科技厅与科技部人才中心共同建立了国家科技领军人才云南创新驱动中心,着力打造全省科技人才服务枢纽。
      六是加大宣传,营造氛围。按照云南省委、省政府要求,2014年,云南省科技厅及时落实高层次人才特殊生活补贴,在滇两院院士每人每年20万元,科技领军人才5万元、“两类人才”1.2万元,提高高层次人才生活待遇。通过云南卫视“走一线、看科技”专栏以及《云南省科技人才工作动态》,持续宣传报道云南省不断涌现的优秀人才和团队,及其助推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效,大力营造见贤思齐和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
          二、实施重大人才工程,着力打造科技人才“金字塔
          一是实施院士自由探索计划。以弘扬科学精神、充分发挥在滇两院院士学术引领和人才培养作用为目标设立,2013年启动实施,每位院士每年资助科研经费100万元。
  二是实施科技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以培养云南省有实力竞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后备人才,引领云南省优势特色学科、重点产业的培育和发展为目标设立,2012年启动实施,培养期5年,专项培养经费1000万元。2012—2014年共选拔培养了15名。
        三是实施高端科技人才引进计划。以引进紧缺急需人才解决云南省优势学科建设和重点产业发展重大科技需求为目标设立,2008年启动实施。充分发挥高端科技人才智力资源及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的优势,打造云南省产业技术和学科建设新高地。引进人才享受100万元的工作生活补助,最高可达500万元的科技项目扶持。2012—2014年共引进40名,支持经费8770万元。
        四是实施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和省技术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以有效解决云南本土高层次科技人才紧缺问题、提高云南省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设立,1995年启动实施,培养期3-5年,培养经费6万元,实行年度考核和出站评价,被列入云南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15项重大人才工程之首。2012—2014年共选拔培养了204名,出站257名。
        五是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以引进国内一流院士专家团队,服务经济建设主战场,解决云南省重大科技需求为目标设立,2011年启动实施,工作站运行周期为3年,每年分别给予院士工作站60万元、专家工作站30万元的工作经费补助,以及最高可达1000万元的科技项目扶持。2012—2014年共建站103个。
    六是实施高层次创业人才(团队)计划。以引导和推动国内外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滇创业,推动云南省产业升级为目标,2012年启动实施了此项计划。2012—2014年共立项10项,支持经费2457万元。
      七是实施省级创新团队培育计划。以选拔、培养重点领域、重点学科优秀创新团队,加快提高云南省重点产业、重点领域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设立。2006年启动实施,入选团队支持经费100万元。2012—2014年共选拔培养了45个。
        八是实施应用基础研究计划。该计划以研究解决云南省应用基础研究领域前沿性、原创性科技问题,提升科技人才科研能力和水平为目标设立,通过重大项目、重点项目、面上项目、青年项目和联合基金项目,针对不同层次课题和人才予以支持。云南省基础研究整体水平居全国第19位。2012—2014年共立项支持700余项,其中青年科技人才项目300余项。
        截至目前,全省有在滇“两院”院士9人(其中科学院院士3人,工程院院士6人),累计选拔培养科技领军人才15名,引进
高端科技人才91名,选拔培养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后备人才和技术创新人才培养对象1540人、出站789人,培育省级创新团队131个,建设院士专家工作站115个,全省R&D人员达4.9万余人,构成了云南省科技人才“金字塔”,对云南省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支撑和保障作用。       
        三、创新工作机制,着力提升科技人才工作水平
        在科技人才工作选拔、培养、考核、评价、使用和管理全链条的各个环节,坚持“三个并重”、强化“五个导向”。
        (一)坚持“三个并重
      一是坚持培养和引进并重,实现“两条腿走路”。为弥补云南省科技人才,特别是高层次科技人才总量不足、质量不高的突出问题,云南省科技厅一靠几十年如一日、坚持不懈地培养本土人才和团队,实施好科技人才培养工程这个“百年大计”;二靠聚焦重点产业、瞄准紧缺急需,支持企事业单位全职和柔性引进高端科技人才,搭建院士专家工作站,加大与国家和东中部地区高层次人才团队的协同创新,做到引才、引资和引智相结合,解决云南省产业发展中的“燃眉之急”。朱有勇院士是云南省培养的优秀“两类人才”,2011年增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北方奥雷德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季华夏博士是云南省引进的高端科技人才,入选国家“千人计划”,研制出了中国第一款穿戴式计算机,成为中国第一家也是唯一能批量生产OLED微型显示器的高新技术企业。
      二是坚持培养和使用并重,落实“以用为本”。正确处理好培养和使用的关系,改变人才工作重选拔培养、轻人才使用的问题。通过强化人才依托项目和服务科研生产实践的目标要求,把人才对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学科建设的现实贡献作为人才培养绩效考核的重要指标,以“”的效果检验选拔、培养的质量和效益,以“”的实绩评价人才的能力和贡献。昆明理工大学杨斌教授,长期从事有色金属真空冶金研究与开发,先后发明了“真空蒸馏法提锌富集锗铟银新工艺新设备”、“从含铟粗锌中清洁高效提取金属铟的新技术”和“复杂锡合金真空蒸馏新技术”,开创了真空冶金技术在复杂重金属资源的综合利用、金属二次资源高效回收、稀贵金属清洁生产等领域广泛应用的先河,三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成为云南省持续三次成功问鼎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第一人。目前,该技术已在云南、广西、江西等省区建成36条生产线,在美国、英国、西班牙等国建成6条生产线,累计形成15万吨/年有色金属生产能力,每年产值约60亿元,经济社会效益巨大。云南民族大学彭金辉教授,长期从事有色金属冶金、资源综合利用等领域研究。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973课题等省部级项目5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省自然科学一等奖2项,申请发明专利52项,获授权34项,推动了微波冶金国际前沿方向的发展,增强了我国冶金工业的自主科技创新能力。省地质调查局局长李文昌及其团队,长期潜心于云南、西南“三江”和东南亚地区地质找矿和成矿研究,部分研究成果填补了国内空白。先后主持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973”项目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彭金辉、李文昌两人已进入今年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第二轮人选名单。
      三是坚持人才、团队、项目、平台并重,放大人才对创新资源的“聚集效应”。改变人才培养中就人才论人才的狭隘观念,通过“人才+团队+项目+平台”四位一体及产学研用结合的开放式人才培养模式,推进育人才、带团队、促创新、建平台同步发展。一方面通过人才项目嵌入研发任务、团队及平台建设要求,另一方面,加大重大项目立项中对人才和团队培养建设的评价比重,改变科技计划见物不见人的支持方式,推进人才成长带动团队发展,培养目标拉动创新产出,团队发展带动平台升级,放大高层次科技人才对创新资源的“聚变效应”和人才资源的“裂变效应”。据统计,2014年通过出站评价的84位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及技术创新人才,在5年培养期内共争取省部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508项,获国家级奖励39项、省部级奖励124项,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199篇,出版著作58部,获发明专利129项、新品种授权80项,培养博士硕士257人,实现经济效益约115.35亿元。
        (二)强化“五个导向
      一是强化分类评价导向,做到“精确定位,人尽其才”。对基础研究领域的人才评价以有利于潜心研究、长期积累,催生重大原创性成果为重点;对应用研究领域的人才评价以聚焦需求,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技术突破为重点;对技术转移、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人才的评价以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以及所产生的经济社会效益和实际贡献为重点;对研发支撑和服务人才的评价以服务质量与实际效果为重点;对软科学研究人才的评价以服务决策需求,形成战略研究报告,支撑思想库、智囊团建设为重点,以人才评价的客观性和准确性,推进人才使用更具针对性。
      二是强化成果运用导向,做到“方向明确,讲求实效”。针对云南省创新能力不足、产业发展层次不高,创新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的实际,科技人才工作坚持成果运用的导向,引导科技人才进入经济建设的主战场,以加快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为价值取向,加大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评价权重。据不完全统计,115个院士专家工作站已研发新产品36项,新装备16套,申请专利140项,获授权专利75项,解决重大技术难题70余项,累计实现销售收入24.4亿元、利润4.6亿元。
        三是强化重点扶持导向,做到“集中火力,重点突破”。加大《云南省股权激励专项资金管理办法》、《云南省重点新产品开发补助办法》、《云南省扶持初创期优秀科技型中小企业管理办法》等科技人才相关政策落实力度,开辟高层次人才、团队科技项目立项直通通道,强化高端科技人才绿色通道服务和随访服务,对科技人才创新创业实行倾斜支持、叠加支持和滚动支持,持续激发科技人才的发展活力和创造力,激励人才在重点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
        四是坚持人才年轻化导向,做到“结构合理,后继有人”。为推进云南省科技人才队伍年轻化,有效衔接国家层面的人才推进计划,云南省每年支持100名从事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的4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及其研究团队开展创新性科学研究;支持100名30岁以下青年科技人员独立主持项目、开展创新研究,激励创新思维;注重选拔35岁以下的优秀青年科技人才纳入“两类人才”培养计划;通过国际合作、东西部人才交流平台,加大优秀青年人才交流培养力度。
      五是强化服务科研生产一线的基层导向,做到“顶天立地,支撑发展”。以考核评价为抓手,确立人才服务基层科研生产一线的目标要求,弥补云南省科技人才资源分布不均衡、人才资源开发和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的突出问题,推动人才和团队研发水平往高处发展,智慧才干接地气、见实效。鼓励高层次科技人才和团队在全省建立基层专家工作站,脚踏实地为基层服务,为科研生产一线服务,为产业企业发展服务。坚持选拔人才向州(市)倾斜,每年为州(市)定向选拔培养高层次科技人才,对产学研结合紧密、来自高新技术企业和创新型试点企业的项目申报人给予优先支持。
      全省科技人才工作以支撑和服务云南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跨越式发展为目标,通过营造环境、打造队伍、改革创新、人才引领,科技人才红利持续释放,支撑科技创新和服务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效果凸显。2014年,云南省8项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获奖项目数在全国省(市、区)中居第15位;全省国家级高新区技工贸总收入达1973亿元,高新技术企业销售收入22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27.5%和19.0%,成为经济新常态下逆势增长的新亮点;27个通过定期考核的省级创新团队3年共争取项目880项,获得国家级科技奖励6项、省部级科技奖励72项,获得授权发明专利245项,制定标准125项,开发新品种86个,发表SCI和EI收录论文1420篇,撰写著作62部,培养博士研究生538人、硕士研究生1996人,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效益。综合统计数据表明,云南省科技人才队伍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对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作出了重大贡献。
      云南省“十三五”科技人才工作,将继续坚持改革创新,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以支撑云南省转方式、调结构、稳增长、促创新和实现“三个战略定位”为目标,在建机制、强措施、谋发展、促跨越上下功夫,突出六个方面的工作重点:一是加快建设众创空间,畅通科技投融资渠道,营造良好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氛围;二是深入实施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培引工程,牢牢抓住人才队伍建设这个根本;三是深化科技人才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科技人才供需对接与服务平台;四是改革创新科技人才经费投入机制,优化投入结构,提高投入水平;五是依托云南科技创新园和云南省科学技术院,创建科技人才创新试验区,先行先试、探索经验;六是建设云南科技创新智库,为云南创新驱动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来源:科技部门户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