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据省统计局和省环保厅近日发布的《2013年浙江省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报告》(浙统函〔2015〕13号文件)显示:2013年,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总指数为102.59,在全省56个县(市)和5个区〔下称“全省61个县(市、区)”〕的排序中名列第17位,在杭州市辖7县(市、区)中居第2位。为更加客观深入地了解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果和存在的不足,对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尤其是在四大领域指数和纵向、横向比较等方面作了全面系统的分析,并针对短板与不足提出了一些思考,供领导参阅。
一、生态文明建设的现状
2013年,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总指数为102.59,比上年提高0.03个百分点;在全省61个县(市、区)中名列第17位,比上年退5位。
表1 桐庐县生态文明建设总指数及四大领域指数
领 域 | 2012年 | 2013年 | 比 上 年 | |||
指 数 | 在全省 的位次 | 指 数 | 在全省 的位次 | 提 高 (个百分点) | 位次进退 (+、-) | |
总 指 数 | 102.56 | 12 | 102.59 | 17 | 0.03 | -5 |
生态经济 | 96.04 | 45 | 98.07 | 42 | 2.03 | +3 |
生态环境 | 105.27 | 8 | 103.48 | 11 | -1.79 | -3 |
生态文化 | 105.60 | 23 | 106.58 | 25 | 0.98 | -2 |
生态制度 | 113.17 | 8 | 109.37 | 27 | -3.80 | -19 |
从“生态经济、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四大领域看,评价指数呈 二升二降 态势,“生态经济、生态文化、”二领域分别上升2.03个、0.98个百分点,“生态环境、生态制度”二领域则分别下降1.79个、3.80个百分点;排序位次出现 一进三退 现象,“生态经济”领域进3位,“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三领域则分别退3、2、19位。
1. 领域分析
从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四大领域分析,“生态制度”指数最高,“生态经济”发展进程最快。 “生态制度” 指数为109.37,居四大领域之首; “生态经济” 指数为98.07,比上年提高2.03个百分点,位次前进3位; “生态文化” 指数为106.58,在四大领域中位居第二; “生态环境” 指数为103.48,在四大领域中位居第三。
2. 横向 分析
横向对比,生态环境、生态文化、生态制度三大领域在全省所处的位次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
省内之比。 “生态制度”在全省61个县(市、区)中名列第27位,比上年后退19位;“生态环境”居第11位,比上年后退3位;“生态文化”排名第25位,比上年后退2位;“生态经济”排名靠后,居第42位,但比上年前移3位。
表2 杭州市辖7县(市、区)生态文明指数在全省的位次
县(市 、区) | 总指数 | 生态经济 | 生态环境 | 生态文化 | 生态制度 | |||||
2012 | 2013 | 2012 | 2013 | 2012 | 2013 | 2012 | 2013 | 2012 | 2013 | |
淳安 | 7 | 13 | 29 | 12 | 3 | 5 | 11 | 15 | 47 | 40 |
桐庐 | 12 | 17 | 45 | 42 | 8 | 11 | 23 | 25 | 8 | 27 |
建德 | 29 | 19 | 53 | 52 | 14 | 12 | 38 | 30 | 24 | 23 |
临安 | 14 | 21 | 44 | 45 | 7 | 18 | 29 | 36 | 15 | 13 |
富阳 | 32 | 35 | 54 | 56 | 22 | 27 | 32 | 43 | 12 | 29 |
余杭 | 33 | 40 | 25 | 39 | 42 | 45 | 48 | 55 | 9 | 9 |
萧山 | 34 | 59 | 47 | 50 | 31 | 51 | 33 | 54 | 28 | 32 |
市内之比。 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总指数在杭州市辖7县(市、区)中居第2位,位次与上年相同;“生态经济”名列第3位,比上年前移1位;“生态环境”位居第2,比上年前移1位;“生态文化”排名第2位,位次与上年相同;“生态制度”排名排名第4位,比上年后退3位。
二、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中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从总体看,我县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总指数在全省61个县(市、区)中排序的名次较前,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四大领域及各项指标发展不平衡。
1. 四大领域存在较大差距
从四大领域的发展指数看,最高值(生态制度)与最低值(生态经济)之间的差距较大,有11.3个百分点的差距。由于历年来的发展基础较低,“生态经济”领域是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短板”;从四大领域在全省61个县(市、区)中排序的名次看,前(生态环境均列第11位)后(生态经济居42位)相差31位。
2. 细项指标发展不均衡
从有关方面获悉,我县生态文明建设37项指标(其中有6项指标无法取得)发展态势较好的有20项,保持上年水平的4项,出现逆向变化的有7项,其中:“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比上年提高11.8%(该指标值应该呈下降态势)、“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比上年下降1.24个百分点、“人均水资源总量”比上年下降37.5%、“土地集约利用指数”比上年下降2.29个百分点、“地表水水质达标率”比上年下降25.0个百分点、“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比上年下降0.4个百分点、“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比上年下降61.7%。
三、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若干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的目标是: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结合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提出以下几点意见与建议。
1. 要创新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发展循环经济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经济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的重要途径。只有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企业才能产生巨大的生态效益、良好的社会效益和可观的经济效益,从而真正实现科学发展。因此,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技术进步,大力推广清洁生产,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减少废弃物的产生和排放,促使经济增长从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和制度创新上来;必须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的重要途径,探索发展循环经济的新模式,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推动产业循环式组合;同时还要在生态规律的指导下,建立节约资源能源和环境友好的生产模式、消费模式及技术模式,通过开发和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加大高耗能行业和企业的技术改造力度,通过不同层次的企业、产业共生关系,实现共享和梯级利用资源能源,把工业、农业、服务业都建成高效的生产、消费体系,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2. 要 完善生态制度体系,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文明制度体系主要包括决策制度、评价制度、管理制度、考核制度等内容。①政策保障制度。2013年我县“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比上年下降61.7%,降幅如此之大,是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因此,必需建立健全政策保障制度。②生态文明决策制度。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全局高度通盘考虑,搞好顶层设计和整体部署。把生态文明建设要求全面贯穿和深刻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③生态文明评价制度。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生态文明制度、生态文化、生态人居等内容作为重点纳入到评价体系中。④生态文明管理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划定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开发管制界限,落实用途管制。健全能源、水、土地节约集约使用制度。扩大环境信息公开范围,保障公众的环境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健全听证制度,对涉及群众利益的规划、决策和项目,充分听取群众意见。鼓励公众检举揭发环境违法行为。开展环保公益活动,培育和引导环保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⑤生态文明考核制度。将反映生态文明建设水平和环境保护成效的指标纳入考核评价体系,对造成生态环境损害的责任者严格实行赔偿制度,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3. 要 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推进生态文化建设
生态文化建设的最终目标是树立生态理念,倡导绿色发展,共建生态文明。实现这一目标的基本前提,就是充分肯定自然界及其存在的内在价值,担负起人对自然的责任和义务。因此,要切实加强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理念,正确认识和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三个转变”,即:由人对自然的统治关系变为伙伴关系、共存关系;由单纯的索取变为在索取的同时给予自然补偿;由人类支配自然的权利和对自然应尽的义务相分离变为二者的统一。使人们认识到人既可利用自然,又必须尊重善待自然,增强对自然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建立和完善生态教育机制,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等现代化的宣传工具,广泛而持久地宣传绿色产业、生态城市、生态人居环境等有关生态文明建设的科普知识,将生态文明理念渗透到社会生产、生活的各个层面,提升社会公众对生态环境质量状况认知度,在全社会真正树立起崇尚自然、保护环境的道德情操,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4. 要 发展环保产业,全面改善县域生态环境
生态文明从产业结构来讲,是一种以环保产业为基础的绿色产业结构。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大力发展环保产业。 一是大力发展生态工业。 通过自主创新和引进吸收掌握环保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培育和扶持优势骨干企业,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环保技术,提高环保装备制造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是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美丽乡村。 按照“全域景区化”、“农村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围绕“产业是重点,特色是潜力、改革是出路”的思路,紧紧抓住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和谐发展这两个目标,不断深化美丽乡村建设,大力发展美丽经济。 三是通过构建现代商贸体系、信息服务体系、技术保障体系。 着力解决城市交通业、餐饮业污染,大力发展环保装备制造业、环保服务业等生态服务业,使环保产业成为具有良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兴产业。
5. 要 抢抓机遇争先进位,深化生态文明建设
2013年,是桐庐发展历史中值得记载的一年,全国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会议、首届全国生态文明论坛、全省加快推进现代化美丽县城建设现场会先后在桐庐召开,刘云山、汪洋等中央领导亲赴我县视察工作并给予充分肯定。这既是对桐庐生态文明建设的充分肯定,也是对我县生态文明建设的鞭策,我们要以此为契机,切实加强以“生态美、城乡美、产业美、人文美、生活美”为内涵的中国最美县建设,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拉长生态经济发展“短板”,抬高第三产业发展平台,加快我县生态文明建设在省、市的争先进位步伐,以达到“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建成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的目标。
表3 桐庐县2013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
领域 | 权重 | 关注方向 |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计量单位 | 2012年 | 2013年 | 比 上 年 |
生 态 经 济 | 35% | 产业 方向 | 01 | 主要农产品中有机、绿色及无公害产品种植面积比率 | % | 40.15 | 68.00 | 提高27.85个百分点 |
02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 | % | 22.17 | 25.15 | 提高2.98个百分点 | |||
03 | 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 | % | 33.10 | 34.84 | 提高1.74个百分点 | |||
污染 减排 | 04 | 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 | 千克/万元 | 1.80 | 1.66 | 下降7.8% | ||
05 | 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 | 千克/万元 | 1.15 | 1.02 | 下降11.3% | |||
06 | 单位GDP氨氮排放量 | 千克/万元 | 0.17 | 0.16 | 下降5.9% | |||
07 | 单位GDP氮氧化物排放量 | 千克/万元 | 2.28 | 1.90 | 下降16.7% | |||
节能 降耗 | 08 | 单位GDP碳排放量 | 千克/万元 |
|
|
| ||
09 | 万元工业增加值工业用水量 | 立方米/万元 | 82.11 | 72.43 | 下降11.8% | |||
10 | 人均耗水量 | 立方米/人 | 386.81 | 370.83 | 下降4.1% | |||
11 | 单位GDP能耗 | 吨标准煤/万元 | 0.55 | 0.53 | 下降3.6% | |||
12 | 人均生活能源消费量 | 千克标准煤/万元 | 201.88 | 225.70 | 提高11.8% | |||
循环 利用 | 13 | 工业重复用水率 | % | 10.81 | 15.38 | 提高4.57个百分点 | ||
14 | 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 | % | 99.27 | 98.03 | 下降1.24个百分点 | |||
15 | 农村可再生资源利用指数 |
| 96.21 | 97.84 | 提高1.63个百分点 |
表3(续) 桐庐县2013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
领域 | 权重 | 关注方向 |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计量单位 | 2012年 | 2013年 | 比 上 年 |
生 态 环 境 | 35% | 资源 利用 | 16 | 人均水资源总量 | 立方米/人 | 6157.30 | 3849.64 | 下降37.5% |
17 | 森林覆盖率 | % | 72.07 | 72.17 | 提高0.1个百分点 | |||
18 | 单位面积森林蓄积量 | 立方米/亩 | 3.17 | 3.27 | 提高3.2% | |||
19 | 土地集约利用指数 |
| 87.73 | 85.44 | 下降2.29个百分点 | |||
环境 保护 | 20 | 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达到优良天数的比率 | % | 92.90 | 93.90 | 提高1.0个百分点 | ||
21 | 城市声环境质量指数 |
|
|
|
| |||
22 | 地表水水质达标率 | % | 100.00 | 75.00 | 下降25.0个百分点 | |||
23 | 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率 | % | 100.00 | 100.00 | — | |||
24 | 土壤环境质量指数 |
|
|
|
| |||
25 | 城乡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 | % | 92.95 | 93.12 | 提高0.17个百分点 | |||
26 | 城乡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和收集率 | % | 99.60 | 100.00 | 提高0.4个百分点 | |||
27 | 人均公园绿地面积 | 立方米/人 | 7.95 | 8.52 | 提高7.2% | |||
28 | 重点工业污染源稳定达标率 | % | 100.00 | 100.00 | — |
表3(续) 桐庐县2013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
领域 | 权重 | 关注方向 | 序号 | 指 标 名 称 | 计量单位 | 2012 年 | 2013 年 | 比 上 年 |
生 态 文 化 | 15% | 环境 意识 | 29 | 生态文明建设公众认知度 | % | 45.75 | 49.80 | 提高4.05个百分点 |
30 | 生态环境质量公众满意度 |
| 74.44 | 74.04 | 下降0.4个百分点 | |||
生态 创建 | 31 | 绿色创建活动指数 |
| 1.10 | 1.10 | — | ||
32 | 省级以上生态乡镇、街道的比率 | % | 71.40 | 71.43 | 提高0.03个百分点 | |||
33 | 新建绿色建筑比率 | % |
|
|
| |||
生 态 制 度 | 15% | 政策 保障 | 34 | 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的比重 | % | 0.94 | 0.36 | 下降61.7% |
35 | 重点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审核的比率 | % |
|
|
| |||
科学 执政 | 36 | 规划环评执行率 | % | 100.0 | 100.0 | — | ||
37 | 政府采购绿色产品的比率 | % |
|
|
|